匡阜萧条横左蠡,鄱阳浩渺限南州。
夜看斗气知君在,晓听江声动客愁。
人去凤皇阿阁冷,书来鸿雁大江秋。
膝前宣室今谁是,一望潇湘共白头。

答汤义仍见寄 匡阜萧条横左蠡,鄱阳浩渺限南州。夜看斗气知君在,晓听江声动客愁。人去凤皇阿阁冷,书来鸿雁大江秋。膝前宣室今谁是,一望潇湘共白头。

卢龙云《寄汤义仍》海内寥寥几弟兄,东山何日慰苍生。避人自诧衡门乐,清世宁容谷口耕。副墨总堪藏玉茗,徵书众拟待金茎。已闻次第询幽侧,莫说江湖少宦情。

诗中“匡阜”指的是安徽的匡庐,“鄱阳”则是指江西的鄱阳湖,两句描绘了诗人对朋友所在之地的风景描写,表现了友人所在的地理位置及其自然环境的特色。

诗中的“人去凤皇阿阁冷”可能指的是诗人的朋友或亲人已经离世,而“凤皇阿阁”可能是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地方或建筑,表达了诗人对逝去朋友或亲人的哀思。

诗句“书来鸿雁大江秋”中的“书来”可能指的是书信的到达,“鸿雁”通常指代书信,“大江秋”暗示着季节和时间的变迁。这一句可能表达了诗人期待与朋友重逢的心情或者对远方朋友的牵挂。

诗中的“膝前宣室今谁是”,这里的“膝前”可能指的是诗人自己的位置,“宣室”可能是指古代用来读书、议事的地方,“今谁是”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是否还有机会与朋友相见的不确定感。

诗中的“一望潇湘共白头”,这句中的“潇湘”可能指的是湖南的潇水和湘水,“共白头”可能意味着两人一起老去,共享晚年时光,这表现出诗人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未来相聚的期望。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风景和季节变换的描述,传达了诗人与友人分别后的孤独与思念之情。诗中通过对比匡庐与鄱阳的自然风光,以及夜晚观察星辰和清晨聆听江声的场景,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波动和对友人的深切思念。

诗的开篇“匡阜萧条横左蠡”,用简洁的画面描绘出了匡庐的孤寂与凄凉。接下来的“鄱阳浩渺限南州”,则将视线扩展到更宽广的空间,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所在地的辽阔感受。这种广阔的空间感也增强了诗中的情感深度,使读者能更好地感受到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和思念。

诗的后半部分,“夜看斗气知君在”,“晓听江声动客愁”,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和倾听声音的变化来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思念。诗人通过观察天空中的星星和月亮,感受到了夜晚的宁静和寂寞,同时听到了江水的流动声,引发了他对朋友的深深思念。

诗的最后一句“一望潇湘共白头”以深情的笔触收尾,表达了诗人对未来重逢的期盼和对友情的珍视。这句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也展示了诗人对友情的执着和对未来重聚的渴望。

“夜看斗气知君在,晓听江声动客愁。” 这两句诗通过夜晚观测星辰和清晨倾听江声的动作,巧妙地传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夜晚的星辰象征着永恒的陪伴,清晨的江声则触动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忧愁。这种对比不仅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也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整首诗的语言精炼而富有画面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刻画和对季节变化的敏感把握,成功地传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状态——既有对友人离去的哀伤,也有对未来重逢的期待。这种情感的复杂性使得诗歌具有了更深的艺术感染力。

从文学手法的角度来看,这首诗运用了多种修辞技巧,如借景抒情、拟人比喻等。通过这些修辞技巧,诗人不仅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感染力,也使得诗歌的主题更加鲜明,即对友人的怀念与对友情的珍视。

此诗反映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对未来相逢的期盼。诗人通过对友人所在之地的描绘、对自然景象的细致观察以及对季节更迭的感受,传达了自己对友情的坚守和对未来重聚的期望。这种情感不仅体现了诗人的个人情感,也展现了文人对于友情和生命的深刻理解。整首诗充满了情感的力量,使人不禁为这份深厚的情谊所感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