暝色沈寒景,愁人苦夜征。
林烟空际合,野烧暗中明。
残月孤槎影,寥天一雁声。
遥遥闻吠犬,仿佛近孤城。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作品。下面是对每句诗的逐字释义以及对应的译文和赏析:
1. 暝色沈寒景,愁人苦夜行。
- 释义: 天色渐暗,寒冷的景色笼罩大地。因忧愁而感到苦闷,不得不在夜晚赶路。
2. 林烟空际合,野烧暗中明。
- 释义: 树林里的炊烟飘散在空中,与天空中的云彩融合在一起。野外的篝火在黑暗中显得格外明亮。
3. 残月孤槎影,寥天一雁声。
- 释义: 月亮渐渐西沉,只有孤单的渔船影子留在水面上。远方天空传来一阵阵大雁的鸣叫声。
4. 遥遥闻吠犬,仿佛近孤城。
- 释义: 远远地能听到狗的叫声,感觉就像是已经接近了那座孤零零的城镇。
5. 注释
- 暝色: 天色昏暗不明。
- 寒景: 寒冷的景象。
- 愁人: 心情忧郁的人。
- 苦夜行: 在黑夜中赶路,感到痛苦和不安。
- 林烟: 山林中的烟雾。
- 空际合: 空中的云层与天际融合在一起。
- 野烧: 野外的篝火。
- 暗中明: 在黑暗中显得格外明亮。
- 残月: 即将落山的月亮。
- 孤槎影: 孤单的船影。
- 寥天: 天空空旷无物。
- 一雁声: 大雁的叫声。
- 遥遥: 遥远的样子。
- 闻吠犬: 听到远处的狗叫声。
- 仿佛: 似乎、好像。
- 孤城: 孤零零的城镇。
6. 赏析
此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稍显凄凉的夜晚景象。首句写天色渐暗和寒意袭人的天气,营造了一种孤独和冷清的氛围。次句则表达了作者因夜色而感到的孤独与辛苦。第三句通过描写林间炊烟与云层的结合,以及野外篝火在黑暗中的亮光,展现了大自然的和谐与美丽,同时也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最后两句则通过对月亮、孤船、大雁和远处犬吠的描绘,传达出一种静谧而又略带寂寞的感觉。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了一个宁静而又带有些许忧伤的夜晚景象,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细腻观察以及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