薰莸不同藏,冰炭不同器。
枘凿每龃龉,兰艾常嫌忌。
燕禽肯恋吴,越马匪思冀。
水投石难入,矛遇盾弗利。
道异不相谋,事殊不相为。
学古而居今,落落与时背。

【注释】

薰莸(xiū róng)不同藏:比喻人的品行不同,不宜混在一起。熏莸,两种草名:薰,香草;莸,恶草。

枘(ruì)凿每龃龉(jǔ yǔ):指不相容合。枘是榫头,凿是榫眼,二者不相容合。

兰艾常嫌忌:兰和艾都是香草,人们往往因为香气相同而互相猜忌。

燕禽肯恋吴:燕鸟不肯留恋吴国。比喻人各有志向,不能强求相投。

越马匪思冀:越地的骏马不思念冀州。比喻人才难于笼络。

水投石难入:水投入石头里很难打湿石头。比喻事物难以相互影响或融合。

矛遇盾弗利:矛遇到盾不容易刺中。比喻两物之间难以相互配合。

道异不相谋:道路不同,不能共谋。

事殊不相为:事情不同,不能互相作为。

学古而居今:学习古代的知识,但生活在当代。

落落与时背:形容不合时宜。

【赏析】

《古风》五首之二,诗人借喻以抒写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感慨。此诗前四句写世人不识贤愚、各行其是,后四句写贤士难容于世、高士难逢。全诗语言平实而意蕴丰富,表达了诗人对世事的不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薰莸不同藏”用《左传·宣公十五年》中的故事:晋侯使大子申生重耳、公子夷吾(重耳)去秦迎夫人,大子不胜,夷吾胜;夷吾不食其禄,大子亦不受。杜预注云:“荀林父将伐郑,子犯曰:‘熏鼠而投火,驱羊而往虎穴,吾不忍也’,谓薰莸异器。”这里用荀林父与大子申生的对比,来说明“君子”与“小人”,贤者与俗人的区别。

“枘凿每龃龉”用《庄子·山木》中鲁侯见柳下惠的故事:鲁侯谓柳下惠曰:“先生独遗我乎?虽然,期年有成,请致邑焉。”柳下惠对曰:“君惠则不苟矣!夫礼所以奉君亲,故老臣不以私累主。”“枘”是榫头,“凿”是榫眼,两者不相容合。这里用来比喻不相容合的人。

“兰艾常嫌忌”用《楚辞·九章·惜诵》:“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这里用屈原对兰蕙艾菃的比况,来说明贤者与俗人的嫌忌。兰蕙是香草,艾菃是臭草,人们往往因为香气相同而互相猜忌。

“燕禽肯恋吴”用春秋时吴越两国关系的故事。《史记·吴太伯世家》:“勾践既得志,乃报怨于吴,卑事夫差,大夫种乃说,辅之定孙吴,施及郢州。”这里用以比喻贤者不愿屈身事俗人。

“越马匪思冀”用《左传》“齐桓公欲伐卫,管仲曰:‘……越在外而不能正,犹掇而不闭,商之迁与,不如遂之,君盍试南征楚乎?”“越人”指越地的骏马。这里用以比喻人才难于笼络。

“水投石难入”用《吕氏春秋》中“洧水之大溢漂没千里,禹决川防,疏通水源,使水归于海,而流注于千亩之泽。”这里用来比喻事理难相融,贤者与俗人难以相处。

“矛遇盾弗利”用《孟子》“楚人有一徒能解百牛之蹄,使之折弓弩、盛甲兵而藏之,必舍其途而徙之。”这里用以比喻两物之间难以相互配合。

最后两句:“道异不相谋,事殊不相为”,借用《论语》中孔子的话:“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表示作者虽怀才不遇但决不放弃自己的理想。

此诗表现了一种愤世嫉俗、傲岸不群的人格精神,反映了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在现实面前的苦闷、彷徨,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