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从绳则正,薪受斧乃析。
轻重平以衡,长短度于尺。
规矩制方圆,绳墨司曲直。
浣布须赖灰,攻玉必资石。
金就砺方利,火被水斯熄。
凡物有相制,用之在人识。
【注释】:
木从绳则正,薪受斧乃析。
(1)木从绳则正:木要顺着绳子才能摆直。比喻人要顺理循规。
(2)薪受斧乃析:薪条被砍后才会分开(说明“分”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轻重平以衡,长短度于尺。(3)
(1)轻重平以衡:用秤来称轻重物体,使之平衡。
(2)长短度于尺:用尺子量取长度。
规矩制方圆,绳墨司曲直。(4)
(1)规矩制方圆:用圆规和矩尺画方画圆。
(2)绳墨司曲直:用墨线定直线、用墨线定曲率。
浣布须赖灰,攻玉必资石。
(5)
(1)浣布须赖灰:用水去洗布需要依赖石灰。
(2)攻玉必资石:磨玉必须利用石头。
金就砺方利,火被水斯熄。
(6)
(1)金就砺方利:金属要经过磨砺才能锋利,比喻人经过锻炼才能成长。(砺指磨刀石)
(2)火被水斯熄:火被水浇灭了。比喻事物受到抑制或打击就会消亡。
凡物有相制,用之在人识。
(7)
(1)凡物有相制:万物都有制约它的东西。
(2)用之在人识:关键在于认识。
赏析:
《古诗十九首》中表现人生哲理的诗篇很多,此诗就是其中一首。《古诗十九首》中的思想内容,既有对人生命运的深沉思索,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清醒认识,更有许多富有生活情趣的描写和议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人的一生应遵循自然规律,不要违逆自然,否则就要受到自然的惩罚的道理。
全诗通过“木”“薪”“布”“金”“火”五种事物的对比来说明这个道理:木顺绳而直,故能成材;薪受斧而断,故能成器;布顺灰而洁,故能成布;金就砺而利,故能成器;火被水而熄,故能灭火。这几种不同的结果都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事物都要按照一定的规律去做才能成功。
诗中最后两句:“凡物有相制,用之在人识。”意思是说世间万物都有自己存在的必然规律,人们只有认识了这些规律,才能更好地使用它们。这是诗人总结前文所写六种事物得出的结论,也是他的人生哲学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