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帆初度峡,一上钓龙台。
睥睨三山出,辘轳万井开。
披襟下白鸟,散发步苍苔。
稍喜风尘静,谁当保障才。
【注释】
片帆初度峡,一上钓龙台。
睥睨三山出,辘轳万井开。
披襟下白鸟,散发步苍苔。
稍喜风尘静,谁当保障才。
【赏析】
《晋安馆中纪怀十首》是明代张煌言于明末清初所作。此诗作于诗人客居福建闽江口时,以“晋安馆”为题,抒发了作者的壮志豪情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首联起笔即写自己乘船从海上进入闽江口时的所见。“片帆初度峡”,一个“初”字,写出了诗人刚入闽江口时的新鲜感觉,同时也表现出他那种初涉宦海、意气风发的精神状态。“一上钓龙台”,用典出自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下,说晋代王逸少(王羲之)在山阴兰亭“修禊赋诗,自七言以上,便觉有奇趣”(《世说新语·文学》),所以后人就称兰亭为“天下第一行书处”。“钓龙台”就是兰亭的代称。这里借指晋安馆。晋安馆,在今福建福州市,晋代王羲之曾在这里修禊赋诗,所以晋安馆又称“兰亭”。这两句的意思是:我乘坐着一只小小的小船刚刚驶过了峡口,登上了这个有名的兰亭。“片帆初度峡”与“一上钓龙台”相照应,“初”和“上”二字互文见义,表明诗人此行虽不得意,但仍然意气奋发。
颔联“睥睨三山出,辘轳万井开”。三山是福州著名的胜地,相传晋朝谢灵运曾游历过此地,并写下了许多赞美山水的文章。诗人登上兰亭后,放眼远望,只见三座山峰耸峙在面前;再近看,只见无数个井口都打开了。“睥睨”本意是斜着眼睛看人,这里形容诗人的目光锐利,能看得很远。“辘轳”,即辘轳车,一种古时用来汲水的工具。“开”字既指打开井盖,也指打开井口,表现了诗人登高远眺,心潮激荡的情景:“睥睨三山出,辘轳万井开。”这两句的意思是:俯瞰远处的群山,它们像要冲出水面一样;环顾四周的井户,就像千万把辘轳车在转动。诗人登上兰亭后,目光所及,景色优美,令人心旷神怡。
颈联“披襟下白鸟,散发步苍苔”,“披襟”是敞开衣襟的意思,“散发”是指散乱头发的意思。诗人登上兰亭后,情不自禁地放开衣襟、散去发髻,站在苍翠的苔藓之上。这里的“白鸟”指白色的鹭鸶,诗人观赏着美丽的白鹭,心情非常舒畅。“步苍苔”,踏着青苔而行,表现了诗人的悠闲自在。诗人登上兰亭后,心情舒畅,不禁放开衣襟、散去发髻,走到苍翠的苔藓之上欣赏美景。这两句的意思是:解开衣襟,让那洁白的鸟儿飞下;披散头发,沿着青青的苔藓悠然漫步。“披襟”和“散发”二句与“睥睨三山出,辘轳万井开”相呼应,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登高远望、心旷神怡的心情。
尾联“稍喜风尘静,谁当保障才”。这两句的意思是:稍微感到战乱已经平息,希望有个人才来保卫国家。诗人登上兰亭后,心情舒畅,不禁放开衣襟、散去发髻,走到苍翠的苔藓之上欣赏美景。同时,诗人也渴望国家能够安定,有人才能来保卫国家。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宁的向往之情。尾联与开头的“片帆初度峡”“一上钓龙台”相照应,将全诗的主旨点明。这两句的意思是:稍稍感到战乱已经平息,希望有个人才来保卫国家。
这首诗是一首抒情诗,表达了诗人对于祖国的热爱之情和对于战争的厌恶之情。首联描绘了兰亭的壮丽景色,为全诗定下了基调。颔联通过描写三山和万井,展示了祖国的大好河山。颈联则进一步描绘了兰亭的美景和诗人的心情。尾联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宁的向往之情。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