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流东绕千尺堤,山鹘上结危巢栖。
游人夜半放舟过,举酒试说曹征西。
征西当年下江浒,八十万军尽貔虎。
眼中见惯刘琮徒,吴蜀区区何足数。
舳舻相衔千里连,气吞孙刘欲冲天。
岂知策士已旁笑,笑彼远来非万全。
长江之险人能共,不独阿瞒兵可弄。
东吴会猎尺书驰,权也难将首亲送。
帐底拔刀军令行,如此奸雄安足惊。
周瑜早已借前箸,黄盖何曾论五兵。
五兵争如一炬火,北军败走南军坐。
纷纷燥荻与枯柴,乘取便风才卜舸。
波涛起立半天红,强橹灰飞一夕空。
平生亲手注《孙子》,未信水军能火攻。
谁云此行才足耻,更闻裹疮归淯水。
玄武池头计已疏,铜爵高台坟上起。
当今四海为一家,三国争雄真可嗟。
尚想纶巾巡垒堞,犹将折戟洗泥沙。
武昌夏口东西路,画史分明入毫素。
《题赤壁图》是一首描绘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事件的感慨。下面是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 江流东绕千尺堤 - 描述了长江水流绕过千尺高的堤坝。
- 山鹘上结危巢栖 - 山鹘在悬崖上筑起危险而简陋的巢穴栖息。
- 游人夜半放舟过 - 夜晚,有人乘船经过。
- 举酒试说曹征西 - 举杯敬酒以纪念或讲述曹操(征西将军)的事迹。
- 征西当年下江浒 - 回忆曹操当年在江东作战的情景。
- 八十万军尽貔虎 - 形容军队强大如貔貅(传说中的猛兽),数量庞大。
- 眼中见惯刘琮徒 - 经常见到刘琮这样的人,指刘备的次子。
- 吴蜀区区何足数 - 认为吴蜀两国微不足道,不值得一提。
- 舳舻相衔千里连 - 描述船队绵延千里的场景。
- 气吞孙刘欲冲天 - 气势如虹,想要压倒孙氏和刘备。
- 岂知策士已旁笑 - 没想到那些谋略之士已经开始嘲笑他。
- 长江之险人能共 - 长江的险恶,普通人也能共渡。
- 不独阿瞒兵可弄 - 不仅曹操的军队可以操控。
- 东吴会猎尺书驰 - 孙权派人快速传递信息。
- 权也难将首亲送 - 孙权很难亲自送出首级。
- 帐底拔刀军令行 - 在帐篷里拔出刀来执行命令。
- 如此奸雄安足惊 - 这样的英雄人物哪里值得恐惧。
- 周瑜早已借前箸 - 周瑜早就使用过的战术。
- 黄盖何曾论五兵 - 黄盖从未讨论过军事战略。
- 五兵争如一炬火 - 比起五种兵器,一把火更为致命。
- 北军败走南军坐 - 北方军队败退,南方军队得以喘息。
- 纷纷燥荻与枯柴 - 形容战乱后的景象,芦苇和枯柴都被烧掉了。
- 乘取便风才卜舸 - 利用顺风才能扬帆起航。
- 波涛起立半天红 - 波浪高涌,如同半个天空都染红了一样。
- 强橹灰飞一夕空 - 用强攻橹船,一夜之间化为灰烬。
- 平生亲手注孙子 - 作者自己亲手注解《孙子兵法》。
- 未信水军能火攻 - 不相信水军能实施火烧连营的战术。
- 谁云此行才足耻 - 有人说这次行动已经足够耻辱了。
- 更闻裹疮归淯水 - 听说有人带着伤返回到淯水。
- 玄武池头计已疏 - 玄武池头的计策已经被废弃不用。
- 铜爵高台坟上起 - 铜爵台上的高台被建在坟堆上。
- 当今四海为一家 - 现在四海之内都统一为一体。
- 三国争雄真可嗟 - 感叹三国之间的争斗何时能停止。
- 尚想纶巾巡垒堞 - 想象自己戴着纶巾巡视城墙。
- 犹将折戟洗泥沙 - 还把折断的戟洗净泥土,重新使用。
- 武昌夏口东西路 - 指的是长江两岸的地理位置。
- 画史分明入毫素 - 画史清楚地记录了这些历史的片段。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展现了赤壁之战的历史场面,同时反映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感悟和对未来的思考。通过对诗句的深入解析,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诗歌本身的艺术价值,还能从中汲取历史的智慧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