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我种三榆,近在亭之左。
西日待隐蔽,阴成客能坐。
七年长渐高,密叶已交锁。
生钱闻可食,贫者当果蓏。
其一忽憔悴,啮腹缘蚁蜾。
持斧欲伐之,材未中船舵。
藤蔓方附丽,不伐亦自可。
古人无弃物,守圃常用跛。

【注释】

榆:榆树。

三榆:指榆树。

亭之左:亭子左边,指园中亭的左侧。

西日待隐蔽:西边的阳光等待遮蔽。

阴成客能坐:阴翳成了可以坐的地方。

七年长渐高:七年里慢慢长得高了。

密叶已交锁:树叶茂密交叠在一起。

生钱闻可食:听说这种树的叶子可以食用。

贫者当果蓏(zá):贫穷的人可以用它的果子来充饥。

忽憔悴:忽然变得枯黄而憔悴。

啮腹缘蚁蜾(léi):蚂蚁啃咬它的肚子。

材未中船舵:树干没有达到船舵那样的长度。

藤蔓方附丽:藤蔓正在依附生长。

古人无弃物:古人不把无用的东西扔掉。

守圃常用跛:看守菜园的人经常用跛脚走路,因为弯腰劳作。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通过描绘榆树的生长、茂盛和衰老等过程,表达了对生命循环和世事变迁的认识和感悟。

首二句写榆树种植的时间和地点。榆树种植于园中亭子左边,经过七年的生长,已经长得高大茂密,枝叶交相缠绕,成为人们乘凉休息的好地方。这里通过对榆树生长状态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勃发和生生不息的景象。

第三句写榆树在夏季被阳光遮蔽的情景,暗含着生命的短暂和脆弱。第四句写榆树生长得如此茂盛,使得树上的蚂蚁无法立足。这两句通过描写榆树的生长状态,暗示了生命的无常和易逝。

第五六句写榆树逐渐衰老的过程。经过七年的长势,榆树已经长得很高大,树叶茂密交叠在一起,成为了人们乘凉休息的好地方。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榆树也逐渐走向衰老,树叶枯黄而憔悴,失去了往日的活力和美丽。这两句通过对榆树生长状态的描绘,反映了人生的无常和易逝,以及岁月流逝带来的无情变化。

第七八句写榆树被砍伐的情况。诗人看到曾经茂盛的榆树如今只剩下枯枝败叶,不禁感慨万分。他拿起斧头想要砍伐榆树,却发现树干还没有达到船舵那样的长度,无法将其砍倒。这两句通过描写榆树被砍伐的过程,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无常和世事变迁的无奈和感慨。

最后两句写诗人对榆树的态度和感受。诗人看到榆树如此茂盛而又即将衰败的命运,不禁感叹道:“古人无弃物”,他们不会把无用的东西扔掉,而是珍惜每一份生命的美好。同时,诗人也意识到守园的人经常使用跛脚行动,这是因为弯腰劳作需要用力,而弯腰劳作也是保护土地的一种方式。这两句通过引用古人的观点和自己的行为体验,表达了对生命价值和人生态度的思考和领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