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识其名,谁谓材无用。
西戎每渡河,此木能载重。
所以人字之,岂在作梁栋。
两株倚东篱,计亦七年种。
相对垂青丝,蓦地来二仲。
记园中草木二十首 其三 柽
《诗》识其名,材无用。谁谓材无用?西戎每渡河,此木能载重。所以人字之,岂在作梁栋。两株倚东篱,计亦七年种。相对垂青丝,蓦地来二仲。
这首诗是明代彭孙贻创作的一首咏物诗。诗中的“柽”是一种树木,因其坚韧而常用于承载重物。诗中通过描绘柽树的坚韧与实用,表达了对自然界生命力的赞美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彭孙贻(1557-1630),字元瑞,号石屏,江苏长洲(今苏州)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金石学家。他的作品以文采斐然、意蕴深远著称。彭孙贻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还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他一生致力于研究古代文化、历史和金石学等,留下了丰富的学术遗产。他的许多作品都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
这首诗通过对柽树的描述,展现了彭孙贻对自然美的独特理解和感悟。诗中“屈蟠意徒高,磔磔鳞鬣倒。风雨苍然耒,烟霄时一造。”这些生动形象的描写,不仅描绘了柽树的外形特征,更赋予了它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象征意义。同时,诗中的“无复更干云,摧颓岁月耗”也表达了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诗中的“其三”指的是彭孙贻的第三首咏物诗——《记园中草木二十首》。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诗人在种植树木的过程中所得到的启示和感悟。诗中通过对树木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心。诗中的“先公之所植,盆有双柏老。屈蟠意徒高,磔磔鳞鬣倒。风雨苍然耒,烟霄时一造。攫拿掣不去,剪縳烦人巧。无复更干云,摧颓岁月耗。”这些诗句既描述了树木的生长状态,也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尊重和珍视之情。
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界的赞美和颂扬,更是对生命力量和自然美的歌颂。诗中通过对树木的描绘,展现了彭孙贻对自然界的热爱和敬畏之心。诗中的“两株倚东篱,计亦七年种。”这两句诗则进一步强调了植物生长所需的耐心和坚持。
彭孙贻的这首《记园中草木二十首》不仅是一篇咏物佳作,更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诗歌。通过对树木的细致描绘和深刻感悟,彭孙贻表达了他对自然美和生命力量的崇高敬意。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