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岁为团圆,曰余独远客。
酌酒至三更,两岁分一夕。
庭烧榾柮红,地画平安白。
鸡鸣带雨声,愁绝文章伯。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内容、概括诗意、赏析表达技巧与语言特色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思路,概括内容要点,赏析表达技巧与语言特色。

“除夕”:农历岁末的最后一天。“守岁”:指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以迎接新年到来的习俗(守岁是汉族民间辞旧迎新的活动之一,始于汉代)。“余独远客”:我独自一人远离家乡。“曰余独远客”:意思是说,我独自远离家乡。

“酌酒至三更,两岁分一夕”:我举杯向明月敬酒,直到三更,把一年的时间分成了一天一夜(即两个除夕之夜)。“庭烧榾柮红”,庭中燃着红色的灯笼。“地画平安白”:地上画出了白色的花纹。“鸡鸣带雨声”,鸡啼报晓,伴随着细雨声,人们开始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愁绝文章伯”:因忧愁而使文采绝代的人(即李白)都感到惭愧。“文章伯”:文采冠绝古今的人。“文章伯”:指李白。“愁”:因忧愁而使文采绝代的人(即李白)都感到惭愧。“文章伯”:指李白。

【答案】

译文:除夕之夜,我独自远离家乡,向明月举杯祝酒,直到三更,把一年时间分为一天一夜。庭院里燃起了红色的灯笼,地上画出了白色的花纹。鸡啼报晓,伴随着小雨的声音,人们开始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赏析:

首联写诗人除夕夜的守岁情景。“守岁为团圆”,守岁之俗源远流长,古往今来,每逢除夕之夜,无论贫富贵贱,家家户户都要欢聚一堂,合家围炉共进晚餐,然后点上蜡烛或油灯,彻夜不眠,叙旧话家常,直到天明。“余独远客”,表明自己孤独地远离家乡。除夕夜的守岁之宴,本是家人团聚的欢庆时刻,可诗人却偏偏独自一人远隔他乡。这种反差强烈的对比,使诗人倍感思乡之苦,也更加突出了他内心的孤寂感。

颔联写诗人举杯饮酒至深夜,把一年时间分为一天一夜的情景。古人将一天一夜分为二个时辰,一个时辰相当于现代24小时制的一个白天和一个黑夜,因此,“酌酒至三更”就是喝了三杯酒;“两岁分一夕”则是指把一年的时间分为两天一夜,也就是过了两年才过完一天一夜。这两句既写出了诗人守岁的时间之久,又表现了诗人对守岁时所剩无几时间的惋惜之情。

颈联写诗人在除夕之夜点燃红色灯笼,在地上画出白色图案,以期迎来吉祥如意的新春。“庭烧”是室内点起火盆,“榾柮”是户外悬挂灯笼的意思,此处用“庭烧”和“榾柮红”连缀成句,形象描绘了守岁时室内外灯火通明、喜气洋洋的景象;“地画”则是在地上画了各种吉祥图案。“平安”二字点明了守岁时人们祈盼的吉祥寓意。“鸡鸣带雨声”,这是除夕之夜最富有诗意的时刻,也是最能打动人心的瞬间。它既是诗人对守岁时鸡鸣报晓的生动写照,又是诗人对守岁时听到雨打芭蕉之声的巧妙渲染;更是诗人对守岁时听到鸡啼报晓和雨打芭蕉之声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真切感受。

尾联写诗人在除夕之夜因忧愁而感到羞愧,因为只有愁绝文章伯的人(即李白)才会如此思念家乡。“文章伯”指的是古代杰出的文人骚客。这句诗意指李白因忧愁而使文采绝代的才华都感到惭愧,因为只有在除夕之夜思念家乡的人才会感到愁苦不堪,才会对自己的文采感到羞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