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高一尺魔千丈,吠怪憎贤古已然。
尼父周游曾削迹,达摩面壁辍谈禅。
精金岂却炉锤炼,大任须从穷饿肩。
独倚江楼观万汇,春来无处不芳妍。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绅的作品。以下是逐句的释义:

  • “感赋”:这是诗的标题,暗示了诗歌的主题是对某种现象或情境的感慨和思考。
  • “道高一尺魔千丈”:这句话表达了一种哲理,即道德修养越高,遇到的诱惑和挑战就越大。这里的“魔”可以理解为邪恶的力量,与道德高的人作斗争时,他们面临的诱惑和阻力也更大。
  • “吠怪憎贤古已然”:这句话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对异己者的排斥和攻击。在古代社会,人们往往对那些与众不同、与众不同的人持有偏见和敌意。
  • “尼父周游曾削迹”:这句诗提到了孔子,他周游列国,虽然遭受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和追求。这里强调了坚持信念的重要性。
  • “达摩面壁辍谈禅”:这是禅宗故事中的一个重要情节,达摩面壁九年,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接传授心法。这里的“禅”指的是禅宗,是一种强调内心修行和觉悟的哲学思想。
  • “精金岂却炉锤炼”:这句话意味着只有经过不断的磨练和考验,才能成为真正的黄金。这也是一种比喻,表示只有通过不断地努力和奋斗,才能真正地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 “大任须从穷饿肩”:这句话强调了承担责任的重要性。只有承担起重任,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这里的“穷饿肩”指的是承受着艰苦的生活环境和压力。
  • “独倚江楼观万汇”:这句诗表达了诗人独自站在江楼上眺望远方的景象,看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生机。这里的“万汇”指的是各种各样的生物和景物。
  • “春来无处不芳妍”:这句话描绘了春天到来时,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景象。这里的“芳妍”指的是美好而芬芳的样子,代表了自然的魅力和生机。
    赏析:
    这首诗以“感赋”为题,表达了诗人对某种现象或情境的感慨和思考。诗中融入了道家、儒家、禅宗等多种哲学思想,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人生观。通过对比古代社会对异己者的攻击和现代社会的宽容态度,诗人表达了对社会公正和和谐的追求。整首诗意境优美、内涵丰富,值得细细品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