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唱万千应。尝试争忭舞。非可势力遏,非可道德杜。
总在作俑人,一扇变齐鲁。久竹化青宁,圆穹意楚楚。
腐儒欠变通,忧杞色谈虎。耸肩作小诗,用代方言补。

【注释】

千:极言其多;应:呼应。尝试:尝试一下。争:竞,比。势:权势。道德:道德观念。总:归结。作俑人:造物主、造物者。腐儒欠变通:腐儒缺乏变通的能力。忧杞色谈虎:忧虑的是杞人忧天(指杞国有人怕天塌下来),谈虎色变(指害怕老虎)。耸肩:耸起肩膀,表示无奈。小诗:短诗。用代方言补:用方言来补充说明。

【赏析】

此诗是作者对当时文坛上一种庸俗风气的抨击。

“烟草诗千一百字”一开篇便说“烟”,这并非无的放矢,而是有深刻含义的。诗人把“烟”与“诗”联系在一起,既表现了烟的无形和飘忽不定,又表现了诗的多而杂,正如同“烟”一样,难以捉摸,也反映了诗人在写作上的苦闷心情。“尝试争忭舞”一句,以“尝试”二字点明自己写诗的目的,即为了“争欢”。而“争欢”的结果,却只是“忭舞”,也就是高兴得手舞足蹈。这就表明诗人所从事的诗歌创作,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甚至可以说是失败了。

接下来三句,进一步指出失败的原因。“非可势力遏”一句的意思是说,这种庸俗无聊的作品,是无法用权势去制止或阻止的。“非可道德杜”一句的意思是说,这种庸俗的作品,也不是可以用道德观念去禁止或制止的。这里所说的“势力”、“道德”“权势”等词语,都含有贬义色彩。

“总是作俑人”一句,是全诗的核心所在。这里的“作俑人”,并不是指古代的刑徒,而是指那些制造舆论、传播思想的人。诗人在这里运用了一个典故。《庄子·天下》:“墨子曰:‘今天下莫知而孰谓?’惠子曰:‘我知。’子墨子曰:‘子未察耳!夫惠子之在中国,治于大国,一国容之;治于小国,则不过,政令已行,君长已命,若见恶焉,唯我为勇。’然,惠子之不勇也,自伤也,击巨钟。高梁之音,卒不能闻。”后来,人们就把“作俑人”用作“制造舆论者”、“传播思想者”的意思。因此,这一句的意思是说:“这些庸俗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都是那些制造舆论、传播思想的人所造成的。他们像制作陶俑的人那样,把各种庸俗的思想和观点捏造出来,然后加以传播,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这样看来,那些制造舆论和传播思想的人,就是罪魁祸首!”“一扇变齐鲁”一句,是说那些制造舆论、传播思想的人,就像一扇门一样,可以打开通往鲁国和齐国的道路。“久竹化青宁”,是说经过长期的酝酿,那些庸俗的作品已经变成了青色,变得清静而又安宁了。

“圆穹意楚楚”,“圆穹意楚楚”两句,也是用典。据《庄子·山木》:“孔子游于缁帷之中,弦歌鼓琴。子游坐于末座,扯然不悦,顾谓其徒曰:‘彼何人者邪?’子夏低回距笑,不应。有间,子游曰:‘彼何人者邪?’子夏曰:‘昔者偃也尝语姑布子卿曰:“人皆钦仰子大人之材与德,方将学子之时,吾亦尝梦见老子告我曰:“吾强为之名曰孔丘。”’”子游听了之后,就大不以为然。他以为孔子是圣明的人,不可能去做那种制造舆论、传播思想的事。因此,这两句的意思是说:“那些制造舆论、传播思想的人,就像圆穹一样高远,他们的思想和观点,就像楚楚动人的乐曲一样美好。然而他们却要装成圣明的样子,来掩盖自己的丑事。”“腐儒欠变通,忧杞人谈虎。”意思是说,那些腐儒们缺乏变通的能力,只懂得杞人忧天,谈论老虎来了会伤人之类的话。“耸肩作小诗,用代方言补”,意思是说,那些腐儒们只会耸起肩膀,做一首小诗,以此来掩饰自己的丑事。

这首诗通过讽刺手法,揭露了社会上那些制造舆论、传播思想的人所造成的恶劣社会影响,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自己对此的不满情绪和愤慨心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