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年巧斫龙门路,侧身石缝迷窘步。
分明从此隔人间,梯空仄磴穿云雾。
探奇仿佛达天都,松花飘落来虚无。
银房石室隐崖谷,山茶活火然僧炉。
白云冉冉自来去,半岭钟传泉落处。
鲜葩错杂吐幽香,梵宇凌空接仙驭。
披襟直上最高巅,下瞰万笏浮春烟。
湖光浩渺望不极,琉璃倒映丹霞天。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昌龄,他的作品风格豪放、奔放,富有激情。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读与赏析:

登天平山
何年巧斫龙门路,侧身石缝迷窘步。
分明从此隔人间,梯空仄磴穿云雾。
探奇仿佛达天都,松花飘落来虚无。
银房石室隐崖谷,山茶活火然僧炉。
白云冉冉自来去,半岭钟传泉落处。
鲜葩错杂吐幽香,梵宇凌空接仙驭。
披襟直上最高巅,下瞰万笏浮春烟。
湖光浩渺望不极,琉璃倒映丹霞天。

逐句释义

  1. 何年巧斫龙门路,侧身石缝迷窘步。 描述登山途中的艰辛及险峻,暗示着通往高处的道路需要克服重重困难。
  2. 分明从此隔人间,梯空仄磴穿云雾。 强调了山路的高耸入云,仿佛将人从尘世中隔离开。
  3. 探奇仿佛达天都,松花飘落来虚无。 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探索未知世界的渴望与兴奋。
  4. 银房石室隐崖谷,山茶活火然僧炉。 描绘了寺庙中宁静祥和的氛围,以及僧侣们修行生活的静谧场景。
  5. 白云冉冉自来去,半岭钟传泉落处。 描写了大自然的和谐景象与佛教文化的传播。
  6. 鲜葩错杂吐幽香,梵宇凌空接仙驭。 通过色彩的描绘,表现了自然之美与宗教氛围的和谐统一。
  7. 披襟直上最高巅,下瞰万笏浮春烟。 展现了攀登者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和壮丽的自然景观。
  8. 湖光浩渺望不极,琉璃倒映丹霞天。 描绘了湖面宽广无边,与天空交相辉映的美丽景色。

赏析

这首诗以生动的画面和丰富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通过对山川、云雾、松花等自然元素的描绘,诗人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精神自由的境界。同时,诗中的意象也反映了佛教文化的影响,如“僧炉”、“梵宇”等词汇的使用,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王昌龄诗歌创作中的经典之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