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奠孤坟撷涧蔬,西风荒草遍寒墟。
行吟终傍灵均泽,痛哭空陈贾傅书。
三赋辉光东观后,万方兵革北征初。
故人太慰真知己,歌罢陈陶恨有余。

王世琛的《过耒阳吊少陵墓》是一首充满情感与历史的古诗,表达了作者对古人的深深怀念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下面是诗句、译文、注释和赏析:

  1. 诗句释义
  • 欲奠孤坟撷涧蔬:想要为孤独的墓地采摘山野间的蔬菜来祭奠。
  • 西风荒草遍寒墟:秋风扫过,荒野上草木皆已凋零。
  • 行吟终傍灵均泽:在屈原的灵均泽边行走吟咏。
  • 痛哭空陈贾傅书:空有悲痛之情,却无法传达给曾经的朋友。
  • 三赋辉光东观后:在东观学习了三次之后。
  • 万方兵革北征初:北方刚刚经历了战争。
  • 故人太慰真知己:安慰自己的老朋友真是知己。
  • 歌罢陈陶恨有余:歌声未了,心中的遗憾仍然挥之不去。
  1. 译文注释
  • 译文:我打算用采摘的山野蔬菜来祭奠孤独的坟墓,西风吹过,荒草丛生,覆盖了整个寒冷的墓地。我在屈原的灵均泽边徘徊吟咏,只能徒增悲伤,空有贾谊、傅亮的书籍而无法传达我的悲痛之情。
  • 注释:耒阳(地名),今属湖南。杜甫(字子美,号少陵)曾在此作诗。灵均,指屈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以忧国忧民著称。贾谊、傅亮,古代文人,因政见不合遭贬。
  • 赏析:此诗通过描写作者在耒阳吊少陵墓时的场景,表达了对古人的深切怀念和对历史变迁的感慨。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哀婉情绪的历史场景中,让人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和才华以及他们所承受的痛苦和无奈。这首诗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缅怀,也是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通过对古人的回忆和对现实的反思,诗人表达了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未来的思考。同时,这首诗也展示了诗人深邃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使人感受到一种超越时空的共鸣。
  1. 背景知识
  • 杜甫与耒阳:杜甫在耒阳度过了他生命中最困难的时光之一。他在耒阳期间遭遇了政治上的挫折和生活上的困苦,这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耒阳位于湖南省东部,是唐代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杜甫在这里的生活经历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 王世琛与《过耒阳吊少陵墓》:王世琛,清代文学家,其作品多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他的诗歌语言朴实自然,情感真挚深沉。《过耒阳吊少陵墓》作为其中的代表作品之一,反映了他对历史人物和文化传统的崇敬之情。通过对杜甫生活的描绘和对其诗歌精神的理解,王世琛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对历史人物的纪念。

王世琛的《过耒阳吊少陵墓》不仅展现了他对历史人物的深情怀念,也体现了诗人对于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传承。通过对古人的追忆,诗人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对未来的思考,使得这首古诗不仅是对过去的一种致敬,更是对未来的一种期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