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多风雨,孤舟倍郁陶。
推篷见山色,扶杖听江涛。
人比黄花瘦,秋随白雁高。
游怀萧瑟甚,木叶下临皋。

【注】这首诗是作者被贬谪黄州时所作。

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即重阳节,古人于此日登高赏菊饮酒。

风雨:风雨多,天气阴沉。

孤舟:独木船,泛舟。

郁陶:心情忧郁、烦闷。

推篷:推开船蓬。

山色:山的颜色。

扶杖:扶持拐杖。

人比黄花瘦,秋随白雁高:用菊花喻人,形容自己因忧愁而消瘦;秋天与大雁一起南迁,也暗寓了作者的身世飘零之感。

游怀萧瑟甚:游兴很凄凉。萧瑟:冷落凄凉。

皋:水边。这里指黄州城外长江北岸的黄泥冈。

赏析:

首联“九日多风雨,孤舟倍郁陶”。首句写景,点明重阳节天气多雨且风大之状。次句抒情,写诗人独自驾着小船在江上漂流,心情更加郁闷烦躁。“倍”,比,加倍。“郁陶”意为忧郁烦闷。此联写出了诗人当时恶劣的环境及心境,为全诗奠定了忧伤的基调。

颔联“推篷见山色,扶杖听江涛”。此二句承上启下,由“孤舟”过渡到“山色”,“山色”又过渡到“江涛”。“山色”和“江涛”是两种不同的听觉感受,一静一动,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此联中“见”字用得很妙。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所见,而是说“推篷”,这样既避免了重复,又突出了“见”字。同时,“推篷”二字又暗示了诗人此时的心情,他推篷远望,是为了摆脱愁绪,但结果却更增添了他的忧愁,因为他无法从眼前的景象中得到一丝安慰。“听”字更是妙极!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所听,而是说“听江涛”,这样既避免了重复,又突出了“听”字。同时,“听江涛”又暗示了诗人此时的心情,他听江涛声,是为了摆脱愁绪,但结果却更增添了他的忧愁,因为他无法从这震耳欲聋的涛声中找到一丝慰藉。

颈联“人比黄花瘦,秋随白雁高”。这是诗人在欣赏美景时发出的感慨。“人比黄花瘦”出自李清照的《醉花阴》。此处用典,意在表达自己因忧愁而消瘦的形象。“秋随白雁高”则暗寓了作者自己的身世飘零之感。“秋”在这里既指秋天的季节,又暗指作者的年华。“随”,紧随。“高”则是指白雁飞翔的高远。此联中“瘦”和“高”都是通过比较得出的结论。“瘦”是因为“人比黄花”,也就是因为自己的形象不如那盛开的菊花,因此才会显得更加消瘦;而“高”则是因为“秋随白雁”,也就是因为自己的年龄已经不轻,就像那高飞的鸿雁一样,已经不再年轻。这两个比喻都运用得非常巧妙,既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受,又巧妙地与前面的景物相呼应。

尾联“人比黄花瘦,秋随白雁高”。此二句是诗人在欣赏美景时发出的感慨。“人比黄花瘦”出自李清照的《醉花阴》。此处用典,意在表达自己因忧愁而消瘦的形象。“秋随白雁高”则暗寓了作者自己的身世飘零之感。“秋”在这里既指秋天的季节,又暗指作者的年华。“随”,紧随。“高”则是指白雁飞翔的高远。此联中“瘦”和“高”都是通过比较得出的结论。“瘦”是因为“人比黄花”,也就是因为自己的形象不如那盛开的菊花,因此才会显得更加消瘦;而“高”则是因为“秋随白雁”,也就是因为自己的年龄已经不轻,就像那高飞的鸿雁一样,已经不再年轻。这两个比喻都运用得非常巧妙,既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受,又巧妙地与前面的景物相呼应。

整首诗意境优美,情感真挚,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对内心感受的抒发,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忧郁、孤独、思念故乡却又无法解脱的形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