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醅腊酒柏枝浓,恰好迎春更饯冬。
醉后高谈惊四座,须眉最古让元龙。

【注释】

甲寅: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苏轼时年43岁。庞聱叟:即庞安常,字安常,号云巢,眉州眉山人。元丰二年(1079)以左朝散大夫致仕家居。

九人:指座中九位宾客。

合六百十三岁:苏轼时年43岁,加上庞安常共643岁,故称“合六百十三岁”。

新醅:新酿之酒,泛指美酒。柏枝:柏木制成的酒杯。柏树为常绿树种,古人常用来象征长寿。

迎春:迎接春天的到来。饯冬:送别冬天的来临。

醉后高谈:酒后纵谈。惊四座:使在座的人都感到吃惊。

须眉最古让元龙:胡须和眉毛最为古老的是三国时代的张元龙,这里比喻自己。

【译文】

甲寅年的立春前两天,庞安常宴请我喝酒,座中有九个人,加起来总共有六百三十四年的寿命,喝醉了回家赋了四首绝句表示感谢。

新酿的腊酒味道醇厚,正好迎接春天的到来,也送别冬天的来临。

醉后畅谈,使人惊奇,胡须和眉毛是最古老的,让我自愧不如三国时候的张元龙。

【赏析】

这首诗作于熙宁三年(1070)春。当时诗人在密州,庞安常在徐州任职,两人因诗结缘,并成为好友。这首诗就是作者在一次宴会上作的。

诗题一开,就写出了这次聚会的时间和地点——立春的前一日。这“前一日”,点明了聚会的具体时间。而这一天,正是“立春”之时,所以,“新醅”(新酿造的美酒)与“柏枝”(柏木杯)都是很自然的选择。因为“新醅”意味着美酒,“柏枝”意味着长寿,而“迎春”和“饯冬”则分别代表了迎接春天的来临和送别冬天的来临。

从内容上看,此诗主要写饮酒赏春、高谈阔论的情景。“新醅”、“柏枝”这两个意象,既表明了聚会的场合和氛围,也预示着即将到来的春天和告别的冬天。而“迎春”、“饯冬”则更是对这种情景的生动描绘。

“醉后高谈”,则是对这次聚会中人物形象的生动描绘。他不仅酒量过人,而且才思敏捷,言辞犀利,让人听了都感到吃惊。他的胡须和眉毛最为古老,甚至超过了三国时代的名将张元龙。这种形象的描绘,既展示了他的才华横溢,也体现了他对这次聚会的珍视。

这首诗通过描绘这次聚会的情景和人物形象,展现了作者豪放的个性和对友情的珍视。其语言流畅自然,意境深远,值得细细品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