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君炫锦障,申公迓蒲车。
岂知醉中狂,天地为之庐。
惟兹富若贵,本为人所趋。
金谷罹奇祸,坛席讥竖儒。
李杜并沈沦,颢气冲太虚。
如何千载后,共许经济储。
乃知穷达理,不在荣与枯。
先民亦有言,浊水求明珠。
诗句解读:
“石君炫锦障,申公迓蒲车。” - 描述石君和申公迎接宾客时的情景。
“岂知醉中狂,天地为之庐。” - 感叹人们在醉酒中的放纵行为,将天地视为自己的居所。
“惟兹富若贵,本为人所趋。” - 表达财富和地位的追求是人们共同的目标。
“金谷罹奇祸,坛席讥竖儒。” - 指金谷园遭受灾难,而一些士人受到批评。
“李杜并沈沦,颢气冲太虚。” - 提及李白和杜甫都在沉沦之中,而他们的作品仍然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如何千载后,共许经济储。” - 询问在千年之后,人们对经济智慧的期待。
“乃知穷达理,不在荣与枯。” - 认识到贫穷和富有都是相对的,真正的道理不在于表面的荣耀或贫贱。
“先民亦有言,浊水求明珠。” - 引用古人的话,强调在追求财富和地位时,应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译文:
石君炫耀着锦绣屏障,申公迎送着华丽的车辆。
哪知道在酒醉的时候我如此放荡,天地仿佛成为我的住所。
只有财富和地位才是人们追逐的目标,本就有人趋之若鹜。
金谷园遭受了奇祸,坛席上一些人因学问浅薄而遭到嘲笑。
李白和杜甫都遭遇了困境,但他们的作品依然充满力量。
千载之后的人们,也会对经济的智慧寄予期望。
现在才明白,穷与达的道理并不在于富贵贫贱。
先人们也曾说过,浑浊的水里寻找不发光的珍珠。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石君、申公等人物的形象,以及他们的遭遇和感慨,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诗人通过对石君的炫锦障、申公的车马来比喻世俗的繁华与浮华,而对醉中狂的行为则揭示了一种对名利看淡的人生态度。诗中还涉及到了历史典故和文人墨客的遭遇,如“金谷罹奇祸”和“李杜并沉沦”,这些内容增加了诗歌的历史厚重感和文化底蕴。最后一句“穷达理,不在荣与枯”则是对全诗的总结,强调了人生价值和意义的真正所在,即内心的平和与智慧。整首诗歌既体现了诗人对世俗名利的超脱,也展现了他对人生哲学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