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梅傍屋侧,长生诀已得。
一阳初发动,透骨露春色。
高子绝嚣尘,今时之古人。
品格与梅花,化作一时春。
开轩饮我酒,挑镫伴我吟。
一念成知己,千秋有同心。
嗟予行路人,肝肠久不熟。
方登古兰台,复欲探禹穴。
把手看梅花,依依不忍别。
【注释】
- 留别高子:作者在诗中留别了一位友人。
- 老梅傍屋侧:描绘了一幅老梅生长在屋旁的景象,强调了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的更替。
- 长生诀已得:这里的“长生诀”可能是指长寿的秘诀或智慧。
- 一阳初发动,透骨露春色:描述了春天的到来和生机勃发的景象。
- 高子绝嚣尘,今时之古人:表达了对友人的敬仰之情,认为其像古人一样远离喧嚣,保持高洁。
- 品格与梅花,化作一时春:将友人与梅花相提并论,赞美他具有高尚的品格和如梅花般坚韧的品质。
- 开轩饮我酒,挑镫伴我吟:描述了诗人与友人一起饮酒赏花、吟诗作乐的情景。
- 一念成知己,千秋有同心: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希望这份友谊能够经受时间的考验。
- 嗟予行路人,肝肠久不熟:诗人感叹自己作为行人,无法长时间陪伴朋友,表达出内心的不舍和遗憾。
- 方登古兰台,复欲探禹穴:诗人想要攀登古老的兰台山,寻找传说中的大禹陵墓,展现出他的探险精神和求知欲望。
- 把手看梅花,依依不忍别:最后,诗人深情地握着友人的手,看着眼前的梅花,依依不舍地告别,表达了他们之间的深厚友情。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人物情感,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诗人以“老梅傍屋侧”开篇,营造出宁静而古老的氛围。接着,“长生诀已得”表达了对友人的赞美和祝福,希望他能拥有永恒的生命。
在第三句中,诗人描绘了一阳初动的景象,象征着新的开始和生机勃勃的季节。这为整首诗增添了一种向上的力量和希望。
接下来的四句进一步描绘了春天的到来和生机勃发的景象。这里,诗人将友人比作古人,赞美他的品德和风度。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对彼此的敬仰之情。
第五句“高子绝嚣尘,今时之古人”中的“高子”很可能指的是那位友人,诗人将他比作古人,赞美他的超脱和高洁。这里的“今时之古人”则表明诗人对友人的崇敬之情。
第六句“品格与梅花,化作一时春”中,诗人再次赞美友人具有高尚的品格和如梅花般的坚韧品质。同时,也将他的人格魅力与春天的美景相联系,表达了对友人深深的敬意。
第七句“开轩饮我酒,挑灯伴我吟”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共饮共吟的场景,展现了他们的友情深厚。这里的“开轩”和“挑灯”都暗示了一种亲密无间的交流。
第八句“一念成知己,千秋有同心”中的“一念”表达了诗人对这份友情的重视和珍惜。而“千秋有同心”则表达了对这份深厚友情的期待和祝福。
第九句“嗟予行路人,肝肠久不熟”则表达了诗人自己的无奈和遗憾。作为行人,他无法长时间陪伴朋友,只能远远地为他祝福。
第十句中,“方登古兰台,复欲探禹穴”展示了诗人的探险精神和求知欲望。他想要攀登古老的兰台山,寻找传说中的大禹陵墓,这既是对知识的渴望,也是对友情的珍视。
最后两句“把手看梅花,依依不忍别”则将整个送别场景推向高潮。诗人紧紧握着友人的手,看着他身边的梅花,心中充满了不舍。这种依依惜别的情感深深触动了读者的心弦。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友情。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文情感的描绘,传达了对朋友的敬仰、思念和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