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壑递层阴,光分一径深。
草丛留宿雨,云破见归禽。
奇石呈幽赏,鸣泉怀好音。
林端清籁发,适伴越人吟。

【译文】

山中二月即景,层层叠起的山壑里,一片阴暗。一条小径在阳光和阴云之间交替。草叶上残留着昨夜的雨点,白云散开露出归巢的鸟群。怪石奇峰是大自然的幽静观赏,溪流潺潺仿佛在怀念美好的音律。树林尽头传来清雅的风声,恰似越人的吟咏。

【赏析】

“二月山中即事”,这是全诗的总题。开头两句写山中的景色:万壑层峦,山深雾重,只有一条小路透出光明。“万壑”句用夸张的艺术手法,突出了山势之高、云雾之浓,也暗示了山中空气之新鲜。“光分一径深”,则以“一径深”来反衬“万壑”。这两句写得很含蓄,不直接描写景物,而是借写景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诗人的视线由远及近,从山外转到山中:“草丛留宿雨”,“云破见归禽”。“宿雨”、“归禽”,这两个词组都写出了时间。“草”字下得十分准确,因为草丛里还带着雨点;“归禽”二字也很传神,因为它不是一般的归去复来,而是“鸣禽”,也就是有喜乐之情而叫的鸟。

第三联是写景,也是写情:“奇石呈幽赏,鸣泉怀好音。”“幽赏”、“好音”都是写景,但侧重点不同。“幽赏”着重写欣赏者的心情。“鸣泉”则是对泉水的特写镜头;“怀好音”则是把泉水拟人化,好像泉水在说:“我在这里唱歌,是为了给人们唱一支好歌。”这样写来,泉水似乎就活起来了。

第四联是写景,也是写情。诗人在欣赏了山中美景之后,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林端清籁发,适伴越人吟。”“清籁”就是清亮的音响,“越人”,指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晋书.孔愉传》记载,吴国将领孙恩起兵反晋,渡浙江到建康,“会稽内史孔愉率众拒战于乌伤界,贼众大败”。后来孙恩又渡江到会稽,“愉与战于沪渎,大破之”。这里用“越人吟”,既表明诗人是在山林间,又是说这里的环境宁静,使人有超俗的感觉。

这首诗是写山水诗的名篇。它写得很有层次,有远近,有俯仰;有动有静,动静结合,相映成趣。特别是写景时,能抓住最富特征性的景物来写,使景物具有了生命感。如“宿雨”、“归禽”、“鸣泉”、“好音”,这些词语本身就有生命力。同时,诗人在描写景物时,还巧妙地将自己的感情寓于其中,使景物有了灵魂。如写山中的雨,既是雨打草叶,又是雨洗尘垢,更是一种清新的气息;写山中的泉,既是泉水潺潺,又是泉水悦耳,更有泉水给人的好心情;最后一句更是妙绝,把泉水比作越人吟唱,把人与物融为一体,使人觉得这水声仿佛就是越人的吟声。

名家点评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六一诗话》:古人言诗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如此语也。然非精于诗者不能为之也。盖意以为气,气为生动,故曰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也;味以为味,味得其真,故见于言外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