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高诚与命相妨,泥饮方知醉是乡。
率土尽传供奉曲,匡山尚有读书堂。
松元犹染宫袍湿,岩壑常沾翰墨香。
回忆少陵头白句,蜀笺曾寄到浔阳。
宛然群揖出风烟,五老相期太古前。
岂易巢松留此地,何难吏隐卜他年。
招来采石江头月,照彻匡庐山外天。
更拟筑台祠大雅,黄金先铸李青莲。

这首诗的注释如下:

  1. 读书堂:指古代文人学士在山中隐居,以读书、写诗为乐的生活场所。
  2. 才高诚与命相妨:才高(才华出众)与命(命运)相冲突。
  3. 泥饮方知醉是乡:比喻在隐居生活中,人们才能真正体会到“家乡”的味道。这里的“泥饮”(指隐居生活)和“醉乡”(指隐居生活的环境)相对应。
  4. 率土尽传供奉曲:形容隐居生活中的乐趣无处不在。这里的“率土”(泛指天下)和“供奉曲”(指隐居生活中的音乐、娱乐)相对应。
  5. 匡山尚有读书堂:尽管匡山(地名,此处代指隐居之地)上有读书堂,但仍有许多人在这里读书、作诗。
  6. 松元犹染宫袍湿:即使松树的果实被采摘后还会留下痕迹,但人们仍然会在这里读书、吟诗。这里的“宫袍湿”(指松果被采摘后的痕迹)和“读书堂”(指隐居之地)相对应。
  7. 岩壑常沾翰墨香:即使在岩石洞穴中,也常常能闻到笔墨的香气。这里的“翰墨”(指书写用的笔和墨)和“岩壑”(指岩石洞穴)相对应。
  8. 少陵:指唐代大诗人杜甫,他的诗被誉为“少陵诗”。这里借指隐居生活中的诗意和美感。
  9. 蜀笺曾寄到浔阳:杜甫曾经将他的诗歌寄给朋友,这些诗歌后来被送到了浔阳(今江西九江)。这里的“蜀笺”(指用蜀地产的纸张写的书信)和“到浔阳”(指到达浔阳这个地方)相对应。
  10. 宛然群揖出风烟:就像一群官员相互敬礼一样,隐居生活中的人们也会互相尊重、和谐相处。这里的“群揖”(指官员们相互敬礼)和“风烟”(指隐居生活中的环境)相对应。
  11. 五老相期太古前:五位老者(指隐居生活中的人们)约定在未来某个时间相聚在太古时期。这里的“五老”(指隐居生活中的人们)和“太古前”(指未来某个时间)相对应。
  12. 岂易巢松留此地:难道轻易就会选择在此地定居吗?这里的“巢松”(选择隐居的地方)和“此地”(指隐居的地方)相对应。
  13. 何难吏隐卜他年:为什么说选择隐居不是件困难的事情呢?这里的“吏隐”(指从政的人隐居)和“他年”(指未来的时间)相对应。
  14. 招来采石江头月,照彻匡庐山外天:我召唤来采石江头月亮,照亮了匡庐山外的蓝天。这里的“采石江头月”(指月亮)和“匡庐山外天”(指天空)相对应。
  15. 更拟筑台祠大雅:我打算建一个台子来祭祀伟大的孔子。这里的“大雅”(指孔子的学问和品德)和“台子”(指祭祀用的建筑物)相对应。
  16. 黄金先铸李青莲:我要先铸造一块黄金来纪念李白。这里的“李青莲”(指李白)和“黄金”(指纪念品)相对应。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隐居生活中的种种景象,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赞美。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它也反映了作者追求自由、远离世俗的精神境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