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殿久成灰,犹剩沧溟百尺台。
立石可能天作柱,凭栏方信海如杯。
烟云忽拥秦桥出,风雨愁移越冢来。
杨仆楼船无一在,九重空想伏波才。

【注释】

四时主祠:在杭州西湖边的孤山有座“四时主祠”即春祠。望海:站在望海楼远望大海。沧海:大海,这里指西湖。台:指孤山的苏堤。天作柱:天上的神仙把石柱插在了地上(传说中仙人曾用巨石筑成石柱插入地中以镇住湖水)。凭栏:靠着栏杆。烟云:云雾。秦桥:秦穆公为救晋惠公而筑的桥梁。越冢:春秋时期吴国大夫王孙雒葬妻于山中而得名。后因泛称坟墓。杨仆:汉武帝时的名将。楼船:古代一种大型战舰。伏波:东汉马援曾为伏波将军,所以称有才能的人为伏波才。

【赏析】

此诗是诗人游览西湖时所作的一首七绝。

首句说,阿房宫虽然被焚毁,但留下的只是百尺高的残破台基;二句说,立石柱可能是上天的安排,因为只有神仙才能把石柱插到地下。第三、四句说,云雾忽然拥出秦穆公建造的桥梁,风雨也愁怨地移动到了越国国君的墓旁。末句说,当年扬雄乘坐的楼船没有一只还在,现在皇帝空想着汉代伏波将军的才能。

此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从结构上看,全诗采用了由外及里的写法,起首便写出了孤山苏堤的雄伟,并以此引出对历史的追忆:当年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曾在钱塘江上建起了一座浮桥,这座浮桥就是后来的“秦桥”;为了纪念这位英雄人物,又特地在苏堤上立下石柱一根作为纪念。可是,这座伟大的建筑却早已不复存在。这不禁使作者想起汉武帝时代曾经派名将杨仆率领大军南征夷族,凯旋而归时曾驾着楼船来到钱塘江边,如今,只剩下空空荡荡的楼船在江面上游弋,而当年威风凛凛的将军杨仆也已不在人间。想到这里,诗人不由感慨万分,于是他又想到了历史上另一位名将——汉代伏波将军马援,他生前曾驰骋疆场,战功卓著,晚年则退居田园,过着隐居生活。马援为人刚正不阿,一生清贫,但他始终不忘报国之志。如今,他虽然已离开人们多年,但人们却常常怀念他的丰功伟绩。想到这些,诗人不禁感慨系之。

从艺术手法看,此诗采用对比手法来写景抒情。首句写景,通过“犹剩沧溟百尺台”一句来突出孤山上苏堤的宏伟壮观与当年秦始皇修建秦桥的辉煌历史形成鲜明的对照。第二、三句写历史典故,通过“立石可能天作柱”一句来突出当年立的一块石柱的神奇威力与今天只留下一片湖光山色的景色形成鲜明的对照。最后两句写历史人物,通过“杨仆楼船无一在,九重空想伏波才”一句来突出当年赫赫有名的将军杨仆的英勇形象与今天只能在梦中回忆的历史事实形成鲜明的对照。这种对比手法的使用,不但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而且也使诗歌的内容更为丰富多彩,更加耐人寻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