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凌霄汉下坡陀,眼底风帆日夜过。
山色二龙开户牖,江声五月走鼋鼍。
天连吴楚烟波阔,地接东南战伐多。
四十年前吟啸处,那堪荆棘问铜驼。

大观亭

凌霄汉下坡陀,眼底风帆日夜过。

山色二龙开户牖,江声五月走鼋鼍。

天连吴楚烟波阔,地接东南战伐多。

四十年前吟啸处,那堪荆棘问铜驼。

诗句翻译:

凌霄汉下坡陀,眼底风帆日夜过。

眼中的山景如同两条龙般展开,风帆在眼底穿梭,仿佛是日夜不停地前行。

山色二龙开户牖,江声五月走鼋鼍。

远处山的颜色犹如两条龙般张开了窗子,江水的声音如同五月里鼋鼍在水中嬉戏一般。

天连吴楚烟波阔,地接东南战伐多。

天空与吴楚相连,一片宽广的烟雾笼罩;大地与东南方向的战乱频繁相接。

四十年前吟啸处,那堪荆棘问铜驼。

四十年前的我,曾在此地吟咏长啸,如今却只能面对荆棘和问号,无法回答铜驼的传说了。

赏析:

这首诗以登临大观亭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历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往昔岁月的回忆以及对现状的感慨。

首句“凌霄汉下坡陀”描绘了大观亭高耸入云、俯瞰群山的景象。诗人通过“凌霄汉”这一形象化的表达,展现了亭子的雄伟壮观和地势的高峻。同时,“坡陀”二字也暗示了地势的崎岖多变,给人以一种动态的视觉感受。

“眼底风帆日夜过”则将视线转向了亭下的江面。诗人用“眼底”这一词汇,巧妙地将观者的观察位置与风帆的位置联系起来,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江边,目睹着风帆的往来穿梭。这不仅增添了画面的动感,也为后面的景色描写做了铺垫。

第三句“山色二龙开户牖”进一步细化了前两句所描绘的自然景象。诗人运用“二龙”这一比喻,将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比作两只张牙舞爪的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山峦的壮美。同时,“开门牖”则暗示了视线的开阔,使得整个景象显得更加宏大而深远。

接下来的“江声五月走鼋鼍”则转换了场景,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向了江水。诗人利用“五月”、“鼋鼍”等元素,不仅营造了一种夏季雷雨的氛围,也让人感受到了江水的奔腾激荡。这种动静结合的手法,使得整首诗的画面层次更加丰富,更具吸引力。

“天连吴楚烟波阔”,这句诗再次回到了自然的描写上,但这次是从更广阔的空间视角出发。诗人通过“天连吴楚”的表述,将视野扩展到了江南地区,形成了一种辽阔的视野感。“烟波阔”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广阔无垠的感觉,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无边无际的大海之中。

“地接东南战伐多”这句诗则从历史的维度切入,描绘了东南地区频繁的战争与冲突。诗人通过“地接”这一词汇,将地域与历史紧密相连,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沧桑之感。同时,“战伐多”也暗示了这里的战争频发、动荡不安的历史背景。

最后一句“四十年前吟啸处”,诗人回到了过去的岁月,回忆起自己曾经在这里吟咏长啸的情景。然而,现在的他却不得不面对眼前的困境和挑战,这不禁引发了诗人深深的感慨和无奈。这里的“那堪”一词,既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也是对自己当前处境的一种无奈感叹。

“那堪荆棘问铜驼”则是整首诗的结尾部分。诗人以“那堪”开头,强调了自己对现状的难以忍受之情。而“荆棘”则象征着困难与挫折,暗示着诗人所处的困境和挑战。最后一句“问铜驼”则是直接点题,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去传说中铜驼城的好奇与探寻。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既有壮丽山河又有历史沧桑的场景。诗人通过对自然的赞美和历史的反思,展现了自己的情感世界和价值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