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路到庵尽,依山见梵楼。
隔江屏远翠,走石笕潜流。
僧野能吴语,樵归答粤讴。
浮生闲半日,已共佛无愁。
【注释】
春:春天。庵:寺庙。梵楼:梵语“巴”,即佛寺;楼,楼阁,指佛塔。屏远翠:屏风般的青峰远望。走石笕潜流:山涧的流水从岩壁上流出。吴语:吴地方言(今江苏一带)。粤讴:广东地方民歌。浮生闲半日:人生短暂,何不在闲暇中寻得快乐?无愁:不忧愁。
【赏析】
这是一首纪游诗,写于诗人游览别峰寺的途中。首联点题,二、三联描写寺院周围的景物,末联写自己的观感。全诗语言清新明快,充满情趣。
诗题中的别峰寺是作者的故居所在地。这首诗就是诗人在游览别峰寺时所作。首联写他到达寺前时所看到的景象。山路到了尽头,便来到一座佛寺,依山望去,只见层层佛寺的塔楼矗立云霄。第二句中的“尽”字表明了山路之长,而“见”字则表现了诗人对佛寺的好奇和喜爱。
颔联写远眺所见。隔江的青山如同一堵绿色的屏障,山色苍翠欲滴。山涧中流水潺潺而下,犹如一条银带在石头上流淌。这两句诗将读者带入了一个静谧、幽雅的境界之中,让人不禁想要去探寻其中的奥秘。
颈联进一步描写了寺院周边的环境。这里的僧人都是会说吴地方言的南方人,樵夫们也都唱着广东地方民歌。这里的自然景色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让人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之中。
尾联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受。诗人感叹自己已经度过了人生的大半时光,为何不在这闲暇的时光里寻得快乐呢?既然没有忧愁,那么就应该像佛家一样超然物外。整首诗语言清新明快,充满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