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落高阳旧酒徒,缶声悽绝唱乌乌。
极知王屋移非计,坐惜神丛借已枯。
老骥负车鸣折坂,饥鹰驱雀下平芜。
人间剥复关天运,醉看梅花九九图。
【注释】
牢落:失意。
高阳:地名,在今河北。
缶声:瓦器之声,这里指击缶之歌。
王屋:山名,在今河南登封东南。移非计:谓非明智之举。
神丛:仙人的居处。已枯:已干枯。
负车:拖着车子。折坂:翻越险峻的山路。
饥鹰驱雀下平芜:饥鹰捕雀,使群鸡惊散于原野之上。
人间剥复:指世间的更迭、兴亡。关天运:指命运或时运。
九九图:指梅花盛开的图画。
【赏析】
此诗作于元和七年(812),诗人在长安任中书舍人时,因事被贬为江州司马。这首诗是作者谪居江州期间所作的咏物诗。
首句以“牢落”二字领起,点出了诗人当时的心情:既无官宦显达之感,又感年华老去,壮志难酬,所以感到孤独、失落。
次句紧承首句,写诗人听到酒徒击缶悲歌的情景。这声音凄凉哀婉,仿佛是那古代高阳酒徒在唱着“乌乌”。诗人用“悽绝”两字来表现这一情景,突出了其凄怆动人的感情色彩。
第三句“极知王屋移非计”,表明诗人知道王屋山的移迁并非明智之举,因为这样做只会加速国家的灭亡。“坐惜神丛借已枯”,则写出了诗人对此的惋惜之情。诗人用“坐惜”一词,表达了自己对此事的痛惜和无奈心情。
第四联“老骥负车鸣折坂”,以“老骥”自喻,说自己如同一匹疲惫的老马,拖着沉重的车子翻越险峻的山路,发出哀鸣之声;“饥鹰驱雀下平芜”,以饥鹰喻指自己,说像一只饿极了的饿鹰在追逐那些无处藏身的小雀,令它们惊慌失措地飞散于平原之上。这两联通过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诗人身处逆境时的处境和心境。
最后一句“人间剥复关天运,醉看梅花九九图”,则是诗人对人生哲理的领悟。他认为,世间万物的更迭兴衰都是自然规律所决定的,不可抗拒,也无需担忧。同时,他也寄寓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诗人以“梅花九九图”作为结尾,寓意着自己虽身处困境,但仍然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坚信美好的日子终将到来。
整首诗通过对酒徒击缶悲歌、老骥翻山、饥饿的小鸟飞散等景象的描绘,以及对自己身世境遇的抒发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和美好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