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失榕阴老树枯,津梁疲后佛心孤。
劫尘西起遮灵鹫,禅派东来出野狐。
何事挥拳学僧耳,共惊遗教演鸿儒。
登高欲写哀时意,十里残山叫蟪蛄。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游西岩灵境院七用前韵》。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绿失榕阴老树枯,津梁疲后佛心孤。
“绿失榕阴”,描绘了西岩灵境院周围的景色,榕树的绿荫消失,只剩下干枯的老树;“津梁疲后”,指的是桥梁和道路因为长时间的使用而变得疲惫不堪。这里的“津梁”是指桥梁,“疲后”表示疲惫不堪。
劫尘西起遮灵鹫,禅派东来出野狐。
“劫尘西起”指的是战争的烟尘向西扩散,遮蔽了灵鹫山;“禅派东来”则是指禅宗流派从东方来到西方传播。这里的“禅派”指的是佛教中的禅宗流派,“野狐”则是一种野兽的名字,这里用来比喻禅宗的传播。
何事挥拳学僧耳,共惊遗教演鸿儒。
“何事挥拳学僧耳”指的是为什么有人模仿僧人挥拳;“共惊遗教演鸿儒”则是说这种动作让那些精通儒家学问的人感到惊讶。这里的“遗教”指的是遗留下来的教义,“鸿儒”则是指博学多才的学者。
登高欲写哀时意,十里残山叫蟪蛄。
“登高欲写哀时意”指的是诗人登上高处想要表达自己的哀愁之情;“十里残山叫蟪蛄”则是说远处的山峰在夕阳下显得残破,而蟪蛄(一种昆虫)在山间鸣叫。这里的“蟪蛄”是一种小型昆虫,生活在山区。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和人生感悟的诗歌。诗中通过描绘西岩灵境院周围的景色和人物的动作,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自然的热爱。同时,诗人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提出了对人生和社会的看法。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同时,诗中的意象也具有象征意义,如榕树、老树、灵鹫山、禅派等,都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
这首诗的主题是关于人生的短暂和无常,以及对于社会现实的不满。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于生活的感慨和对自然的赞美。同时,诗中的意象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对于未来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