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山渔隐高贤笔,故物重归劫后难。
日月丽天先圣作,烟云随化达人观。
空庵松影逃兵外,沧海桑痕入卷端。
千载惠泉谈韵事,此图曾属旧郎官。

王绂溪山渔隐图长卷,高宗南巡时,赐惠山竹炉山房僧者也,乱后图失,展转为裴伯谦明府所得,时方重筑山房,将以归之,因出相示,谨次卷中诸臣恭和韵

溪山渔隐高贤笔,故物重归劫后难。

日月丽天先圣作,烟云随化达人观。

空庵松影逃兵外,沧海桑痕入卷端。

千载惠泉谈韵事,此图曾属旧郎官。

译文:

王绂的溪山渔隐图是一幅长卷,在高宗南巡时被赐予了惠山的竹炉山房的僧人。这幅画在战乱后丢失了,后来被裴伯谦明府得到了,当时他正在重修山房,打算把它归还给原主,于是就拿出来给大家看。我按照顺序把卷中的各位官员的诗恭和了一下。

溪山渔隐高贤笔,故物重归劫后难。

日月丽天先圣作,烟云随化达人观。

空庵松影逃兵外,沧海桑痕入卷端。

千载惠泉谈韵事,此图曾属旧郎官。

注释:

王绂溪山渔隐图:指王绂所绘的溪山渔隐图。溪山渔隐图长卷:指王绂所绘的溪山渔隐图长卷。南巡时:高宗南巡时。赐惠山竹炉山房僧者:将溪山渔隐图赐予惠山竹炉山房的僧人。乱后图失:战乱后失去图卷。展转:辗转。裴伯谦明府:裴伯谦,字伯谦,明府是他的官职。时方重筑山房:当时正在重新修建山房。将归之:准备把它归还给他。次卷中诸臣恭和韵:按顺序排列的卷中的各位官员的诗恭和一下。

溪山渔隐高贤笔:描绘着高贤笔下的溪山渔隐景象。

故物重归劫后难:所以物品在战乱后难以回归。

日月丽天先圣作:太阳和月亮照耀着天空,这是上天的创造。

烟云随化达人观:烟雾云气随风变化,是达观者的观察。

空庵松影逃兵外:空荡荡的寺庙里,松树的影子似乎在逃散,躲避战乱的兵士。

沧海桑痕入卷端:大海的沧桑痕迹已经渗透到卷轴的末端。

千载惠泉谈韵事:一千年过去了,惠泉水依然能谈说当年的事情。

此图曾属旧郎官:这幅图曾经属于一个过去的官员。

赏析:

《溪山渔隐长卷》,王绂创作于北宋徽宗宣和年间(公元1119~1125年),是一幅以山水为题材的长卷。王绂(1130-1198)北宋画家,宋初著名画家、书法家,擅画山水,师法李成。其画风格与李公麟相似,笔力劲利有韵致,多写江南水乡景色,所作墨竹亦称绝品。《溪山渔隐图》是王绂根据南宋画家赵昌的《烟雨图》创作的摹本,表现的是江南一带水乡景色,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画面上远山如黛,苍翠欲滴;近水的村舍、小桥和垂钓的老翁,都栩栩如生。整幅画作布局巧妙,笔墨清秀而意态生动,给人以清新脱俗的感觉。

此词为题画之作,作者通过描绘画卷中的内容来表达自己对于自然、生活和历史的感悟。首句“溪山渔隐高贤笔”,直接点明了画作的主题——溪山渔隐,这是一幅描绘高贤隐居生活的画面。第二句“故物重归劫后难”,表达了作者对于失去的东西的感慨之情。第三四句“日月丽天先圣作,烟云随化达人观”,通过描绘日月、烟云等自然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规律的理解。第五六句“空庵松影逃兵外,沧海桑痕入卷端”,通过描绘空无一人的寺庙和沧海桑田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于世事变迁的感慨。第七八句“千载惠泉谈韵事,此图曾属旧郎官”,通过回忆过去的历史,表达了作者对于历史变迁的感慨之情。最后一句“赏析”,总结了全文的主旨,即通过对画卷中内容的描绘来表达自己对于自然、生活、历史和人性的感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