谯楼旧筑郁嵯峨,望远犹堪托啸歌。
一角孤城山影里,趁墟人散夕阳多。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解答时需要先理解诗句的意思,再结合注解和自己的理解进行赏析。

寻镇山楼故址,因登城四眺,越日遂游城北诸山十二首:寻找山楼的旧址,登上城墙眺望,第二天就游览了城北面的12座山,共十二首诗。

“寻镇”句:寻访山楼旧址(山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在晋阳(今太原)所建的别墅)。

“因登”句:因而登上城楼四下眺望(登上高处远眺)。

“越日遂”三句:第二天,就游览了城北面的12座山,共十二首诗。

“谯楼”两句:谯楼(即晋阳的城门楼),旧时筑有高大的楼阁,郁郁葱葱,十分雄伟。站在楼上可以望得很远,仍堪托啸歌(犹能唱出高亢激越的歌声)。“角”指山名。

“一角孤城”两句:这座孤峰耸立的城池,位于群山的影子里。趁墟人散(赶集的人已经散尽)夕阳多(余晖洒满大地)。

赏析:

这是一首登城眺望抒怀的诗。开头二句追忆寻访山楼故址的情景。“寻”者,寻觅也,“镇”者,县邑也(古称县城为“镇”),这里指晋阳县城。“旧筑”句写寻访到山楼故址,“郁嵯峨”,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山楼的雄伟壮观。“望远”一句化用李白《送友人》中的名句“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但此处不是写思念故乡,而是借景抒情,以“托啸歌”表达作者对山楼的赞美之情。

颔联紧承上文,描写登上城楼后的所见。“一角孤城山影里”,写自己登上城楼后看到的景象。“趁墟”句是说趁着集市已散,无人拥挤,可以自由地观赏周围美景。

颈联描绘的是作者登高所见的景色。“趁墟人散”句意谓趁着集市已经散去,没有人拥挤,可以随意欣赏周围的景色。这两句诗通过对比,进一步突出了自己登高所见景物的优美和独特。

尾联由登楼而入游赏,抒发感慨。

此诗是诗人晚年之作。当时诗人已年迈体衰,仕途无成,心情郁闷。他登上晋阳城的高楼远眺,凭吊着昔日的繁华,感慨万千。诗人以“寻镇山楼故址”开篇,点明此行的目的。“因登城四眺,越日遂游城北诸山十二首”是这首诗的主体部分。诗人在登上晋阳城楼上之后,放眼四望,然后兴致勃勃地游览晋阳城的周边风光,共游览了城北的12座山。

诗人游览晋阳城北诸山,其目的不外乎是为了排遣内心的苦闷与忧愁,同时也可能是为了寻求精神上的一种寄托或寄托于山水之间,以求得心灵的宁静与慰藉。因此,这首诗中,无论是登山时的所见所感还是登临山顶之后的遐想与感慨,都表现出一种深沉的情感。

此诗是诗人晚年之作。当时诗人已年迈体衰,仕途无成,心情郁闷。他登上晋阳城的高楼远眺,凭吊着昔日的繁华,感慨万千。诗人以“寻镇山楼故址”开篇,点明此行的目的。“因登城四眺,越日遂游城北诸山十二首”是这首诗的主体部分。诗人在登上晋阳城楼上之后,放眼四望,然后兴致勃勃地游览晋阳城的周边风光,共游览了城北的12座山。

诗人游览晋阳城北诸山,其目的不外乎是为了排遣内心的苦闷与忧愁,同时也可能是为了寻求精神上的一种寄托或寄托于山水之间,以求得心灵的宁静与慰藉。因此,这首诗中,无论是登山时的所见所感还是登临山顶之后的遐想与感慨,都表现出一种深沉的情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