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江东行受众水,将以入海为韩江。群山挟之并东走,谁为杰出吾能详。
中惟三杰寔吾友,阴那、铜鼓与凤凰。我溯韩江行,凤凰日日随舟翔,云烟万古长青苍。
凤凰朝来不可见,阴那五峰忽当面。分治江南江北上下游,采地各连数州县。
阴那近与铜鼓连,梅江宛宛山后复山前。行人但见凤凰纵拔、阴那横列并拂天,安知铜鼓之势尤高骞。
梅江去海五百里,海上已见铜鼓山,凤凰之旁一突远出微云间。
自海入江行十日,此山忽隐忽现常飘然,乃与凤凰、阴那交为缘。
凤凰如猛将,当关森严立甲仗;阴那如才相,高掌远蹠抱雄想。
独有铜鼓如剑仙,变化无方不可状。平生爱山如爱友,况此三友怪杰世希有?
我行梅、韩二江间,相对欣然辄呼酒。嗟尔沉沦岭外真数奇,匪我为友将安归!

这首诗是明代文学家杨慎在《思三友行》中创作的。诗中描述了作者与梅江、韩江和铜鼓山的深厚友情,以及它们在诗人心中的独特地位。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读和赏析:

  1. 首联:“思三友行/梅江东行受众水,将以入海为韩江。”
  •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想要追随梅江、韩江进入大海的愿望。这里的“三友”指的是梅江、韩江和铜鼓山。
  1. 颔联:“群山挟之并东走,谁为杰出吾能详。”
  • 这两句诗描绘了梅江、韩江和铜鼓山共同向东流动的景象。作者想知道是谁让它们如此突出,表达了对这三者的好奇之情。
  1. 颈联:“中惟三杰寔吾友,阴那、铜鼓与凤凰。”
  • 这两句诗明确了作者认为梅江、韩江和铜鼓山是自己的好友。这里的“阴那”和“铜鼓”分别指代梅江和韩江,而“凤凰”则象征着铜鼓山。
  1. 尾联: “我溯韩江行,凤凰日日随舟翔,云烟万古长青苍。”
  • 这四句诗描绘了作者沿着韩江前行,凤凰山仿佛每天都伴随在他的船头飞翔。这里表达了对凤凰山的赞美和怀念。
  1. 尾联:“凤凰朝来不可见,阴那五峰忽当面。”
  • 这两句诗描述了凤凰山虽然常常出现在视野中,但有时却难以看清它的真实面貌。这是对自然景观变化无常的感叹。
  1. 尾联:“分治江南江北上下游,采地各连数州县。”
  • 这两句诗描述了梅江和韩江在地理上分别位于江南和江北的上游和下游,各自连接着数个州县。这里强调了两者的地理位置和重要性。
  1. 尾联:“阴那近与铜鼓连,梅江宛宛山后复山前。”
  • 这两句诗描绘了阴那山与铜鼓山紧密相连的景象,同时提到了梅江在两座山峰之间蜿蜒流淌。这里展现了山水之间的相互映衬。
  1. 尾联:“安知铜鼓之势尤高骞。梅江去海五百里,海上已见铜鼓山,凤凰之旁一突远出微云间。”
  • 这四句诗表达了对铜鼓山气势雄伟的赞叹。同时,通过比较梅江与铜鼓的距离,暗示了它们之间的亲近关系。
  1. 尾联:“自海入江行十日,此山忽隐忽现常飘然,乃与凤凰、阴那交为缘。”
  • 这两句诗描述了作者在从海边进入江河的过程中,经历了一段曲折的旅程。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了凤凰山、阴那山和铜鼓山,并与它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 尾联:“凤凰如猛将,当关森严立甲仗;阴那如才相,高掌远蹠抱雄想。”
  • 这两句诗通过比喻的方式,描绘了凤凰山和阴那山的特点。凤凰山如同一位勇猛的将领,威严地屹立在关口;而阴那山则如同一位才华横溢的宰相,远大的志向让人心生敬意。
  1. 尾联:“独有铜鼓如剑仙,变化无方不可状。”
  • 这两句诗强调了铜鼓山的独特之处。它像是一位剑仙一般,拥有变幻莫测的能力,令人叹为观止。
  1. 尾联:“平生爱山如爱友,况此三友怪杰世希有?”
  • 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青山的深情厚谊。他视这些山峦为挚友,因为它们不仅美丽壮观,而且罕见独特。
    这首诗通过对梅江、韩江、铜鼓山和凤凰山的描述,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友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诗中还融入了丰富的想象和比喻,使得整首作品充满诗意和美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