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出南斗,西园秋气清。官闲自课儿,渊渊夜读声。
维公有佳儿,卓荦人中英。兼习蟹行书,洞见四国情。
读书贵用世,宁止求诗名?过也实能诗,昔侍东坡行。
东坡有谐语,不愿儿聪明。天下愚鲁儿,何必皆公卿?
公卿今何为?所能惟行成。蹙国日百里,甘作城下盟。
法弊不解变,残局空支撑。何必用周礼,乃能误苍生。
高位无令才,令人贱簪缨。令才不高位,空与世网撄。
念此夕不寐,挂户星何横?褒忠爵在朝,食德书在楹。
中外四十年,里第无能营。东坡不归眉,阳羡田可耕。
何时竟呼儿,负锄而带经。秋风吹远梦,飞度阖闾城。
苏台吊吴王,或有麋鹿迎。

诗句解释与译文

  1. 明月出南斗,西园秋气清。官闲自课儿,渊渊夜读声。
  • “明月出南斗”:指月亮升起于南方的斗宿。南斗是二十八宿之一,这里用来比喻明亮的月光。
  • “西园秋气清”:描述的是秋季的西园景色清新宜人,给人以宁静的感觉。
  • “官闲自课儿”:指的是作者在闲暇之时,教育自己的儿子或孙子。
  • “渊渊夜读声”:形容夜晚读书的声音深沉而响亮。
  1. 维公有佳儿,卓荦人中英。兼习蟹行书,洞见四国情。
  • “维公有佳儿”:指的是诗人的父亲,这里特指他的儿子。
  • “卓荦人中英”:意为卓越出众,才华横溢。
  • “兼习蟹行书”:螃蟹爬行时用两只脚同时移动,比喻孩子在学习中能够灵活运用知识。
  • “洞见四国情”:意味着孩子能够深刻理解并洞察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和人文情怀。
  1. 读书贵用世,宁止求诗名?过也实能诗,昔侍东坡行。
  • “读书贵用世”:强调学习的目的应该是为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 “宁止求诗名”:意味着不应仅仅追求诗歌的名声。
  • “过也实能诗”:承认自己在诗歌创作上有成就,但同时也指出自己并非只追求诗名。
  • “昔侍东坡行”:回忆过去曾跟随苏轼(即东坡)学习的经历。
  1. 东坡有谐语,不愿儿聪明。天下愚鲁儿,何必皆公卿?
  • “东坡有谐语”:提到苏轼曾有幽默的言论。
  • “不愿儿聪明”:作者不希望儿子过于聪明,担心这会影响他的品行。
  • “天下愚鲁儿”:意指社会上有许多愚蠢无知的人。
  • “何必皆公卿”:暗示这些愚蠢之人并不需要都成为贵族或官员。
  1. 公卿今何为?所能惟行成。蹙国日百里,甘作城下盟。
  • “公卿今何为?”:询问当今的公卿们为何如此行事。
  • “所能惟行成”:强调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才能取得成功。
  • “蹙国日百里”:形容国家因为战争或其他原因而变得日益衰弱。
  • “甘作城下盟”:表示宁愿接受屈辱的条件,也不愿意轻易放弃。
  1. 法弊不解变,残局空支撑。何必用周礼,乃能误苍生。”
  • “法弊不解变”:指出当前的法律制度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需求,需要进行改革。
  • “残局空支撑”:形容国家处于一种无望的境地,只能勉强维持下去。
  • “何必用周礼”:质疑为什么还要坚持使用过时的法律体系。
  • “乃能误苍生”:暗示这种做法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给人民带来更大的灾难。
  1. 高位无令才,令人贱簪缨。令才不高位,空与世网撄。
  • “高位无令才”:强调高位不应该成为衡量人才的标准。
  • “令人贱簪缨”:指出如果一个人没有真正的才能,那么即使身处高位也会被人轻视。
  • “令才不高位,空与世网撄”:意思是说即使拥有才能,但如果不将其用于正道,也会被世俗所困扰。
  1. 念此夕不寐,挂户星何横?褒忠爵在朝,食德书在楹。
  • “念此夕不寐”:表示因为这个原因而彻夜难眠。
  • “褒忠爵在朝”:说明朝廷中有关于表彰忠臣的政策和措施。
  • “食德书在楹”:暗示在家庭中也应该遵循道德规范,并将这些原则写在显眼的地方作为榜样。
  1. 中外四十年,里第无能营。东坡不归眉,阳羡田可耕。
  • “中外四十年”:表示从国内到国外经历了漫长的四十年。
  • “里第无能营”:意味着家中没有多余的土地可以用来经营。
  • “东坡不归眉”:指的是苏轼(即东坡)离开眉山后不再回来。
  • “阳羡田可耕”:表示在阳羡这个地方可以开始耕种田地。
  1. 何时竟呼儿,负锄而带经。秋风吹远梦,飞度阖闾城。
  • “何时竟呼儿”:询问何时才能真正地呼唤起自己的孩子,与他一起承担生活的责任。
  • “负锄而带经”:描绘了一幅辛勤耕作、携带经书的形象,体现了对知识和勤劳的重视。
  • “秋风吹远梦,飞度阖闾城”: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希望他们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
  1. 苏台吊吴王,或有麋鹿迎。
  • “苏台吊吴王”:指的是在苏州台这个地方纪念吴王的历史事件或遗迹。
  • “或有麋鹿迎”:可能是指当地有一种珍稀的动物——麋鹿,有时会出现在人们的眼前。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于儿子成长的期望和对社会现实的担忧。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和历史典故的引用,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整体上,诗歌语言质朴而富有韵味,情感真挚而充满力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