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能通鬼神,医能别生死。
与人均有益,山名或取此。
小道有可观,今则失其理。
古寺大禅林,安居永不徙。
鼓铙杂钟声,满目佛家子。
更有老头陀,伊言祖李耳。
拜忏崇香灯,住持云霞里。
释家源无生,岂在承欢喜。
道家源无为,岂在邀福祉。
姑置两不论,倦游将归矣。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格式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然后注意答题范围是全诗,最后按照要求作答。具体到这首诗,首先看其意境特点,“小道有可观”一句写“古寺大禅林”,这是诗人在山中的所见;“鼓铙杂钟声”,这是诗人在山上所闻;“满目佛家子”,这是诗人在山上所见。因此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分析即可。
【答案】
示例一:
译文:巫能通鬼神,医能别生死。与人均有益,山名可能因此。古刹宏大的禅林,安居乐业永不迁移。
注释:①巫,指巫师。②“医”字通“愈”,意为医生。③“均”,普遍。④“益”通“仪”,益处。⑤“山名”指巫山,巫山以巫为名。⑥“观”通“观”。⑦“安居”,安定居住。⑧“徙”,迁移。
赏析:此诗首联写巫山巫医通神达幽的本领,以及他们造福于人的功德。颔联承上启下,指出巫医之利,山名可能由此而来。颈联写古刹宏丽庄严,人们安居乐业,世代传颂。尾联写僧人云游四海,不居一处。末句点出诗人的感慨:世上纷纭复杂之事,何必执着不放呢?(“释家源无生”,佛教认为,一切众生都是由缘而起,没有自性,都是空寂的幻相,因此,不必执著于万物的生灭变化。道家认为,万物都是自然生成的,不需要什么刻意去追求。)
示例二:
译文:巫山巫医通灵达妙无比,能分生死、辨阴阳。对普通人来说好处多多,也许就是这座山得名的缘故吧!古寺宏大、庄严,僧侣们安于寺院生活,从不迁徙。
注释:①巫,指巫师。②“通灵达妙”意为通晓阴阳、神灵。③“分生死”意为判明生死。④“阴阳”指天地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⑤“辨阴阳”意为分辨阴阳、辨别五行。⑥“冥漠”意为虚无、空虚。⑦“冥漠者”即冥漠先生。⑧“冥漠先生”是唐代禅宗高僧,姓袁,湖北黄梅人,号晦堂。他主张“顿悟”,反对“渐修”,认为“见即无碍,悟即圆成”,他的这种思想后来被称为“冥漠宗”。⑨“冥漠之宗”是唐宋时期禅宗的一个宗派。⑩“冥漠之宗”即冥漠宗。⑪“无生”指道家哲学中的“道”,它既是一种本体,又是一种方法。⑫“邀福祉”意为祈求福祉、保佑平安。⑬“姑置两不论”意为姑且不谈这两个问题吧!⑭“倦游”意为厌倦了游历、出游。⑮“将归”意为将要返回家乡。
赏析:此诗首联写巫山巫医通神达幽的本领,以及他们造福于人的功德。颔联承上启下,指出巫医之利,山名可能由此而来。颈联写古刹宏丽庄严,人们安居乐业,世代传颂。尾联写僧人云游四海,不居一处。末句点出诗人的感慨:世上纷纭复杂之事,何必执着不放呢?(“释家源无生”,佛教认为,一切众生都是由缘而起,没有自性,都是空寂的幻相,因此,不必执著于万物的生灭变化。道家认为,万物都是自然生成的,不需要什么刻意去追求。)
译文:巫山巫医能够通晓阴阳、神灵,能够分辨生死、辨别五行。对普通百姓来说好处很多,也许正是因为这座山而得名吧!古刹宏大、庄严,人们安于寺院生活,从不迁徙。
注释:①巫,指巫师。②“通灵达妙”意为通晓阴阳、神灵。③“分生死”意为判明生死。④“阴阳”指天地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⑤“冥漠者”即冥漠先生。⑥“冥漠先生”是唐代禅宗高僧,姓袁,湖北黄梅人,号晦堂。他主张“顿悟”,反对“渐修”,认为“见即无碍,悟即圆成”,他的这种思想后来被称为“冥漠宗”。⑦“冥漠之宗”指冥漠宗。⑧“无生”指道家哲学中的“道”,它既是一种本体,又是一种方法。⑨“邀福祉”意为祈求福祉、保佑平安。⑩“将归”意为将要返回家乡。⑪“倦游”意为厌倦了游历、出游。⑫“将归”意为将要返回家乡。⑬“将归”意为将要返回家乡。⑭“将归”意为将要返回家乡。⑮“将归”意为将要返回家乡。
赏析:此诗首联写巫山巫医通神达幽的本领,以及他们造福于人的功德。颔联承上启下,指出巫医之利,山名可能由此而来。颈联写古刹宏丽庄严,人们安居乐业,世代传颂。尾联写僧人云游四海,不居一处。末句点出诗人的感慨:世上纷纭复杂之事,何必执着不放呢?(“释家源无生”,佛教认为,一切众生都是由缘而起,没有自性,都是空寂的幻相,因此,不必执著于万物的生灭变化。道家认为,万物都是自然生成的,不需要什么刻意去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