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戍苍茫朔气横,黄尘扑面野云生。
人传燕赵悲歌地,水咽荆高变徵声。
百战河山余废堞,清时烽燧尚孤城。
萧萧落日催征骑,愁听荒笳到耳鸣。
过鄚州古戍苍茫朔气横,黄尘扑面野云生。
人传燕赵悲歌地,水咽荆高变徵声。
百战河山余废堞,清时烽燧尚孤城。
萧萧落日催征骑,愁听荒笳到耳鸣。
注释:
- 古戍苍茫朔气横,黄尘扑面野云生:形容边塞荒凉冷寂的景象。古戍,即旧时的堡垒或城堡。荒漠的北方,一片苍茫。朔气,北方的寒风。横,弥漫。黄尘,指飞扬的尘埃。野云,指天空中的云彩。
- 人传燕赵悲歌地,水咽荆高变徵声:传说这里曾经是燕赵(今河北)和荆楚一带人民悲歌的地方,这里的河水因为悲歌而呜咽,仿佛在发出变徵的声音。变徵,一种古代乐器,声音凄凉悲伤。
- 百战河山余废堞,清时烽燧尚孤城:经历了无数次战斗的河山,剩下的残垣断壁不多了;而在平静的时代,只有一座孤独的烽火台矗立在那里。百战,多次的战斗。烽燧,古代边防报警用的烟火,也泛指烽火台、瞭望塔等军事设施。
- 萧萧落日催征骑,愁听荒笳到耳鸣:落日的萧瑟声催着征人的马不停蹄,令人感到忧愁,而且听到远处传来的荒笳声,甚至让人耳鸣。萧萧,形容风吹动草木的声音。荒笳,荒凉之地吹响的胡笳,声音凄凉,常用来象征边关的凄苦生活。
赏析:
这是一首边塞诗,描绘了诗人经过鄚州(今河北沧州)时的所见所闻。全诗通过描写边塞的自然风貌、人文景观以及战争留下的遗迹,表达了诗人对边塞生活的感慨和对和平的向往。
首联“古戍苍茫朔气横,黄尘扑面野云生”开篇便描绘了边塞的苍茫景象。古戍,指的是古老的堡垒或城堡;苍茫,表示广阔的、无边无际的样子。这里的“朔气”,指的是北方的寒冷空气。这句诗通过写古戍的苍茫和朔气的横冲直撞,营造了一种荒凉、冷寂的氛围。接着,“黄尘扑面野云生”进一步渲染了这种氛围,黄尘代表着尘土飞扬的环境,野云则是指天空中飘浮的云朵,它们随风翻滚,给人一种动荡不安的感觉。
颔联“人传燕赵悲歌地,水咽荆高变徵声”,继续描绘边塞的景色和声音。燕赵,指的是今天的河北一带,历史上以多慷慨悲歌的民风而闻名。水咽,形容河流因悲歌之声而变得呜咽,仿佛在哭泣。荆高指的是荆门一带,也是边塞的一部分。变徵声,是一种古代乐器发出的凄凉悲伤的声音。这里的“变徵”与上一句的“百战”相呼应,都暗示着战事的频繁和历史的沧桑。
颈联“百战河山余废堞,清时烽燧尚孤城”,进一步描绘了边塞的废墟和孤城。百战,指的是无数的战斗;河山,代指边塞地区的山川大地。余废堞是指残留的城墙上的垛口,这些建筑虽然已经残破不堪,但在宁静的年代仍然屹立不倒。烽燧,古代边防报警用的烟火,也泛指烽火台、瞭望塔等军事设施。孤城,指孤立无援的城市,暗喻边关的孤立和凄凉。
尾联“萧萧落日催征骑,愁听荒笳到耳鸣”则通过夕阳和荒笳的声音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愁绪。落日萧萧,形容夕阳的余晖如同悲伤的音乐,催促着出征的将士们加快脚步。荒笳,指荒凉之地吹响的胡笳,声音凄凉,常用来象征边关的凄苦生活。耳鸣则是由于长时间听到荒笳之音而引起的听觉疲劳。
整首诗通过对边关风光、历史遗迹和战争遗物的描绘,展现了边塞地区的荒凉和凄凉,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边塞将士的关切。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一幅边疆战场的图画,让人感受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对和平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