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凉如水,杏花寒不寒。
诗魂牵一缕,绕遍曲阑干。
衣薄秋同样,窗虚月共看。
小鬟闲偶语,似亦怅春残。

诗句释义

1 三月十五日:指的是农历的三月十五日,这个日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与春天和女性的柔美联系在一起。

  1. 夜色凉如水:形容夜深时气温低,感觉像水一样冰冷。这里的“凉”字传达了夜晚的寒冷气息和宁静氛围。

  2. 杏花寒不寒:杏花在春末夏初开放,此时天气开始转暖,所以用“寒”字来形容杏花的状态,既表现了季节的变换,也增添了诗意。杏花的开放和凋谢往往象征着生命的循环和情感的变迁。

  3. 诗魂牵一缕:诗人的灵魂好像被某种情感或思绪牵引,这缕情感如同细线般贯穿全诗,成为连接诗句的纽带。这里的“诗魂”代表了诗人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4. 绕遍曲阑干:这表达了诗人的情感或思绪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就像缠绕在栏杆上的藤蔓那样难以摆脱。

  5. 衣薄秋同样:这里用“同”字来表达一种相似性,即秋天的衣物轻薄,与春天相似;同时暗示了时间的流逝。

  6. 窗虚月共看:窗户虽小但明亮,月光透进来照在窗上,形成了一种朦胧的美。这里的“月”不仅指月亮本身,还象征着某种清冷、高洁的意境。

  7. 小鬟闲偶语:少女们闲聊的场景,可能是指闺房中的女孩子们。她们的话语和表情透露出青春的气息和生活的闲适。

  8. 似亦怅春残:虽然生活看似平静,但少女们似乎也感到惆怅,或许是因为春天即将结束。这里的“怅”字表达了一种淡淡的忧愁和不舍。

    译文

    三月十五日
    夜色清凉如水,
    杏花虽开却不似春暖花开时节那般温暖。
    仿佛诗的魂魄被一根细线牵引,
    它穿过曲折的栏杆。
    衣服轻薄如秋日,
    窗外明亮的月光洒满房间。
    少女们悠闲地交谈着,
    似乎也在为春天的离去而感伤。

    赏析

    这首诗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略带忧伤的春天夜晚。通过对比和象征,诗人巧妙地表现了自然界的变化及其对人的影响。杏花作为春天的象征,其开放状态在这里被比作“寒”,暗示了春天的结束和生命的无常。而诗魂的牵引则象征着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这种情感通过栏杆这一物理空间得以延展和显现。整体上,这首诗以其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意象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时间对个体的影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