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己非难遇,钟期后有谁。
至人元不死,大造总无私。
秋雨竹痕重,凉飔月魄移。
诔词空自发,三哭欲何为。
《挽元植居士》是清代诗人行遍的作品,表达了对元植的悼念之情。全诗如下:知己非难遇,钟期后有谁。至人元不死,大造总无私。秋雨竹痕重,凉飔月魄移。诔词空自发,三哭欲何为。
这首诗的翻译是:知己(理解自己、了解自己、结交知己的朋友)并非容易遇见,钟期之后还有谁。到了至人元植这样的境界,他的存在就像天长地久,永不改变;大造(天地、自然、宇宙法则)总归是公平无私的。秋雨过后,竹叶上留下了水珠痕迹,夜晚的凉风使月亮的光影也发生了移动。诔词(祭文、哀悼之辞)都发出去了,可是却无人来哀悼。元植居士已经去世三年了,他的离去让亲朋好友都感到十分悲痛,我们只能通过诗歌来表达我们的哀思。
“知己”一词最早出自于《庄子·大宗师》:“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意思是指那些能够了解自己并愿意相互帮助的人。“知己非难遇”,即表示寻找真正的知己非常困难。这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要真诚和深度,以及一种稀有性和可贵性。而“钟期后有谁”则表达了作者对知音难寻的感叹。钟期是古代传说中的一位琴师,据说他能够听懂各种乐器发出的音乐,因此成为了古代许多文人墨客心中的知音。作者在这里用“钟期后有谁”来形容自己难以再找到一个能够理解自己的朋友或者知己。
在这首诗中,“至人元不死,大造总无私”这两句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的境界。至人是指达到了道家所说的最高道德修养境界的人,他们超越了世俗的欲望和束缚,达到了一种无我、无欲的状态。“大造总无私”则表明宇宙的自然法则是公平无私的,无论是谁,都应该受到平等的对待。这种思想体现了道家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强调了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共生。
诗中的“秋雨竹痕重,凉飔月魄移”描绘了一幅秋雨后的景象。秋雨绵绵而下,给大地覆盖上了一层薄薄的水珠,这些水珠在竹叶上停留,使得竹叶显得更加翠绿,宛如新长的竹叶。夜晚的凉风轻轻地吹过,月光洒在地面上,形成了一片片斑驳的影子。这两句诗通过具体的自然景象,营造了一种寂静、清冷而又略带忧郁的氛围,与诗中的情感相呼应。
“诔词空自发,三哭欲何为”表达了诗人对于元植的追忆和哀悼之情。这里的“诔词”指的是对元植的悼念之词,而“三哭”则表达了诗人因为元植的去世而深感悲痛,无法抑制心中的哀伤。这句话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悲痛和无奈,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元植生前友情的珍视和怀念。
“知己非难遇钟期后有谁”中的“知己”指理解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钟期后有谁”则表达了诗人对知音难觅的感慨。诗人认为,要找到一个真正能理解自己的朋友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这样的人很难遇到。这里的“钟期”指的是古代传说中的琴师钟子期,他是春秋时期的一位著名琴师,以能够听懂他人弹奏的琴声而闻名。
“至人元不死大造总无私”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元植死后依然存在的深深怀念和敬佩之情。这里的“至人”指达到了道家所追求的最高道德境界的人,他们超越了世俗的欲望和束缚,达到了一种无我、无欲的状态。而“大造总无私”则表达了自然法则的公平和无私,无论何种情况,都应该是公正无私的。诗人通过这两句诗传达了他对元植生前为人正直善良、乐于助人的品质的赞美和怀念。
“至人元不死大造总无私”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法则的敬畏和认同。这里的“至人”指达到了道家所追求的最高道德境界的人,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自然和宇宙规律的体现。而“大造总无私”则表达了自然法则的公平和无私,无论何种情况,都应该是公正无私的。诗人通过这两句诗传达了对自然界万物循环往复、生生不息规律的尊重和认同。
“至人元不死大造总无私”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法则的敬畏和认同。这里的“至人”指达到了道家所追求的最高道德境界的人,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自然和宇宙规律的体现。而“大造总无私”则表达了自然法则的公平和无私,无论何种情况,都应该是公正无私的。诗人通过这两句诗传达了对自然界万物循环往复、生生不息规律的尊崇和敬畏。
}
{ “至人元不死”,意味着元植先生虽已离世但精神永存,他的高洁品质与智慧永远活在人们心中。至人,是道教中的一种理想人格状态,指的是达到了道家所追求的最高品质境界的人,他们超越了世俗的欲望和束缚,达到了一种无我、无欲的状态。“大造总无私”则进一步表达了宇宙自然的法则是公平无私的,无论何种情况,都应该是公正无私的。这句诗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元植先生高尚品质的赞赏,也寄托了对自然法则的敬仰和认同。
这首诗是一首充满深情的挽歌。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元植先生深切的怀念和无尽的哀思。元植先生虽然已经去世,但他的影响和精神仍然在朋友和家人的心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知己非难遇”一句道出了诗人心中的痛苦和无奈,因为他们深知找到一位真正理解和支持自己的知己是多么不易。元植先生作为知己的典范,其高洁的品质和深厚的友谊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然而,面对生死离别的痛苦,诗人无法掩饰内心的悲伤,只能通过诗歌来表达对元植先生的追忆和哀悼。
“至人元不死”这一句诗中,“至人”是道教中的一种理想人格状态。它指的是一个人达到了非常高的道德修养和心灵境界,超越了世俗欲望和自我限制,达到了一个无我、无欲的状态。这种人格状态被认为是非常崇高和值得尊敬的。而“元不死”则是一种象征性的表达,它暗示着元植先生的精神或灵魂超越了肉体的死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观念认为人的精神和魂魄是永恒不变的,它们会随着身体的变化而变化,但并不会完全消失。因此,这里的“元不死”可能指的是元植先生的精神或魂魄仍然存在于世间。
这首诗不仅是对元植先生的追忆和哀悼,也是对生命无常、世事沧桑的一种感慨。人生短暂而宝贵,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每一段友谊、每一次相遇。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元植先生生前情谊的珍视和怀念,同时也警示自己要更加努力地生活,不要让生命中的美好瞬间白白流逝。
“秋雨竹痕重”,这里使用了“秋雨”这个自然景象来营造一种凄凉、清冷的氛围。秋天的雨往往来得急去得快,给大地带来短暂的清凉,同时也带来了萧瑟之感。而“竹痕”则是秋雨过后竹子上留下的水珠痕迹,它们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清晰,仿佛是大自然留下的痕迹,提醒我们要珍惜每一段经历和每一个时刻。这一景象与诗人对元植先生的思念之情相呼应,表达了诗人对逝去亲友的深深缅怀。
“凉飔月魄移”,凉飔是微风拂过的感觉,月魄则是指月亮的影子。这句诗通过描绘夜晚凉爽的微风和月亮影子的移动来表现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替。它暗示着生命的无常和岁月的无情。诗人通过对这一自然景象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对元植先生去世的悲痛之情,以及对生命脆弱性的深刻感悟。同时,这也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力感和自己内心无法释怀的情感。
在这首诗中,“诔词空自发”意味着诗人在悼念元植先生时,感到无法用言语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敬意。诔词是古代一种文体,用于哀悼死者。而“空自发”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空洞和无助感,因为他意识到尽管自己想要表达对元植先生的爱和怀念之情,但却无法找到合适的言辞来描述这一切。这种情感上的挣扎和痛苦是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它反映了人们在面对生离死别时的无助和困惑。
[挽元植居士》原文如下:
知己非难遇,钟期后有谁。
至人元不死,大造总无私。
秋雨竹痕重,凉飔月魄移。
诔词空自发,三哭欲何为!
“知己非难遇”表达了诗人对知心朋友难得的感慨。知己,意指那些能够相互理解、彼此信任且能在困难时提供帮助的朋友。诗人感叹在这个世界上找到这样一个真正的知己是一件极为不易的事。而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因为忙碌的生活和复杂的人际关系而忽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