潴水随天尽,扁舟入草迷。
往来争此宿,鸥鹭似相知。
故国辨江树,前游惜暮曦。
昔人嗟老至,泽畔易成悲。

【注释】

(1)潴水:积聚的雨水。

(2)扁舟:小船,小舟。

(3)争此宿:争着在此宿夜,即在此停泊。

(4)鸥鹭:水鸟。

(5)辨:辨别;辨认。

(6)前游:指过去曾经游览过的江边。 惜暮曦:珍惜傍晚的阳光。

(7)昔人:古人,指自己。

【赏析】

这首诗写于诗人在瑞洪湖一带游览时,因见湖水随天而尽,扁舟入草迷惘,故作此诗以自遣。首联写“宿”之环境,次联写“宿”之感受,尾联抒发感概。全诗意境清旷,语言平易,是一首反映作者闲适心情的小诗。

首句“潴水随天尽”,写湖水浩瀚无边,一望无际。这里用一“随”字,把湖水与天空融为一色,更增添了湖水的浩渺无边。“扁舟入草迷”,写船入草中,看不见岸边,也分辨不出方向。“扁舟”,就是小船只。“草迷”二字,既写出了船上人迷茫的感觉,又写出了周围环境的幽暗、静谧。

第二联“往来争此宿,鸥鹭似相知”。“往来争此宿”,是说游客们争相在这里住宿歇脚。这里的宿,既是实指住宿,也是象征性地表示诗人的归宿,表明诗人在这里找到了心灵的栖息之地。“似相知”,是说鸥鹭似乎懂得人们的心情,知道人们需要休息,于是便纷纷飞来。这两句,把鸥鹭人格化,写得十分有情。

第三联“故国辨江树,前游惜暮曦”。上半句写“故国”之景。“辨”,是分辨、区别之意。诗人想到自己的故乡,那郁郁苍苍的江岸上的树木。“前游”是回忆以前游览时的景色和情景。诗人想起从前在江边游览时,夕阳余晖映照江水,倒影入水,波光粼粼,十分美丽。“惜暮曦”三字,表现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末联“昔人嗟老至,泽畔易成悲”。“昔人”指自己,诗人感慨地说:“如今我已经到了衰老之年,就像昔日那些感叹人生老去的人一样,容易感到悲凉。”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有限、光阴易逝的无奈与感慨,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一种哲学思考。

整首诗通过对瑞洪湖的描写和对人生短暂、岁月如梭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索。同时,诗歌的语言清新自然,意境开阔,给人一种宁静致远的感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