傀儡之山有美石,小者如掌大如席。
生番蟠踞此山中,杀人为雄首充积。
遂令山下少人行,石亦因之埋沙碛。
傍山之侧有熟番,风俗颇通解唐译。
今年有客贾其中,偶携片石压车轭。
到家留作捣衣砧,敲扑崩馀仅盈尺。
我乍见之心暗惊,乞得归来更护惜。
杜门十日亲琢磨,制成一砚方而泽。
环腰痕似火捺红,数点斑如鸲眼碧。
致密不燥亦不渗,笔与相安墨莫逆。
平生有癖似米颠,蕉叶罗纹宝拱璧。
此石真堪鼎足分,晨夕相需忍暂释?
天涯知己岂偶然,谁向尘中破资格。
摩挲一度一咨嗟,多少奇材伤弃掷。
这是一首描绘傀儡石砚的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语言,展现了石砚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诗人开篇就描绘了傀儡山中的美石,其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犹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接着,诗人又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山下人烟稀少、石被埋沙碛的场景,表达了石被埋没的惋惜之情。
诗人以“生番蟠踞此山中,杀人为雄首充积。”为开头,描述了山下熟番的生活,他们风俗通达,了解唐译,但与石砚无关。然后,诗人转而描述了今年有客贾其中,偶尔携带石头压车轭,到家后留作捣衣砧的情景,表达了对石砚的喜爱之情。
在诗的中间部分,诗人详细描述了石砚的制作过程,包括杜门十日亲琢磨、制成一砚方而泽等细节。同时,诗人还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语言,如环腰痕似火捺红、数点斑如鸲眼碧等,进一步展现了石砚的魅力和价值。
诗人以“致密不燥亦不渗”为结尾,表达了对石砚品质的高度赞扬;以“笔与相安墨莫逆”为转折,表达了对石砚用途的肯定;以“天涯知己岂偶然”为升华,表达了对石砚的珍惜之情。同时,诗人也通过“谁向尘中破资格”的反问,表达了对自己才华未能得到充分展现的遗憾。
整首诗以生动的描写、细腻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傀儡石砚的独特魅力和价值,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人文情怀和生活情趣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