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吴郡秣陵关,菲岛申江巴子山。
到处循循能启诱,诸生济济共跻攀。
乱离督课防虚度,爱抚从心戒假颜。
愧我多年谈教育,诒谋今更叹才悭。

逐句释义:

  1. 杭州吴郡秣陵关,菲岛申江巴子山。
  • 注释:“杭州”是南宋的都城,“吴郡”即今天的苏州。“秣陵关”是古时南京的一个关口,“菲岛”指小岛,“申江”指的是长江,“巴子山”指的是巴山。这里可能是诗人对某个地方的地名进行引用,但具体所指不明。
  1. 到处循循能启诱,诸生济济共跻攀。
  • 注释:这里的“循循”可能意味着耐心和细致,“启诱”即启发诱导。“诸生”泛指学生,“济济”形容众多而有序,“跻攀”意为共同攀登或追求。整句表达了诗人在教学过程中耐心地启发诱导学生们,并看到众多优秀的学生共同追求学术高峰的情景。
  1. 乱离督课防虚度,爱抚从心戒假颜。
  • 注释:“乱离”是指战乱或社会动荡期间。“督课”指督促学习,“虚度”指浪费时间。“爱抚”意为关心爱护,“从心”指发自内心,“戒假颜”即避免假装的谦虚或礼貌。整句反映了诗人在动荡时期依然坚持教育工作,用心教导学生,同时也批评那些表面做作、不真心实意的学生。
  1. 愧我多年谈教育,诒谋今更叹才悭。
  • 注释:诗人自谦因为多年来一直在谈论教育,现在感到更加遗憾自己的才能有限,不能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多贡献。“诒谋”即遗留的谋略或教诲,“叹才悭”意为感叹自己才能不足。整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教育工作的反思,以及对自身才能的感慨。

译文:
杭州吴郡的秣陵关下,小岛上的巴山之巅。
我在各处循循善诱地引导学子们,学生们众多且有序地共同求索知识。
在乱世中我努力督促学生,但害怕时间虚度,因此更加珍视学生的真心。
惭愧我多年谈论教育,现在深感自己的才能不足,为未能更好地传承智慧叹息。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在动荡时期仍坚守教育岗位的情怀,以及对学生成长的关注。通过具体的地名和自然景观来隐喻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使得诗歌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同时,诗中也体现了诗人对于教育价值的深刻理解和对学生的深切关怀。诗人通过对比自己的努力与现状,表达了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整体上,这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诗歌,通过对教育场景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的教育理念和人格魅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