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倚棹向湖边,烟雨台空倍惘然。芳草乍疑歌扇绿,落英错认舞衣鲜。
人生苦乐皆陈迹,年去年来堪痛惜。闻笛休嗟石季伦,衔坏且效陶彭泽。
君不见白浪掀天一叶危,收竿还伯转船迟。世人无限风波苦,输与江湖钓叟知。
【注释】
鸳湖:西湖。棹:船桨。台空:指烟雨楼,在西湖中孤山北麓。芳草:这里指岸边的花草。乍疑:好像。歌扇绿:指歌舞女子的扇子上抹了绿色蔻丹。舞衣鲜:指舞蹈时的衣服上抹了鲜艳的颜色。人生苦乐皆陈迹:人生的一切苦乐都是过去的事情了。石季伦:石崇,晋朝人,曾任后将军、荆州刺史,因事获罪被抄家,家中资财尽为官库所得,遂变卖田宅,购买奴妾,又用婢女数十人,都穿上锦绣衣服,每天在府第中歌舞作乐。陶彭泽:陶潜,字渊明,东晋末年的文人,曾隐居于庐山,世称“五柳先生”。衔坏且效陶彭泽:意谓自己虽不能与陶潜一样归隐田园,但也要效法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态度。
【赏析】
这首七言律诗,从写景入手,以景寓情,抒发诗人对世事沧桑的感慨。
首联写自己来到西湖之畔倚着船只欣赏景色,看到烟雨楼空空荡荡更加令人感到惆怅。“芳草乍疑歌扇绿,落英错认舞衣鲜”,是说眼前的景象使人想起了歌舞美女的身影,然而那美好的时光已经过去了,一切都成为了过去。
颔联紧承首联的意境进一步抒写自己的感受:人生的欢乐悲伤都已成为过去的事了,年复一年地流逝,真让人痛惜不已!“年去年来堪痛惜”,是说自己对于人生的种种变迁感到痛苦和惋惜;而“闻笛休嗟石季伦,衔坏且效陶彭泽”,则是表示尽管人生充满艰辛,但也要像陶渊明那样去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即使生活贫困也无所畏惧(“含坏”“效陶”二字暗含讽刺意味)。
颈联是全诗的重点所在,诗人通过白浪掀天一叶危、收竿还伯转船迟等比喻,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的看法以及自己的人生态度。“世人无限风波苦”,是指出世间的人们常常遭受到各种风浪之苦;“输与江湖钓叟知”,则是说那些在江湖中钓鱼的老翁们知道世间的一切险恶。这一句表明了自己要像老翁那样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艰难险阻。
尾联是全诗的结尾,诗人用石季伦和陶彭泽两个人物典故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虽然我无法摆脱世俗的束缚去做隐士,但我也要效仿陶彭泽那样的洒脱不羁的生活态度,即使生活贫贱也不要害怕,要勇敢地去面对生活。这里的“君不见”三字表明了诗人的态度是坚定的、决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