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萧森草木黄,寒山画堞半斜阳。
烧余鹿下新樵径,雪后雕盘古战场。
何处笛声悲向秀,昔年琴散绝嵇康。
英雄竖子纷纷尽,广武原头漫激昂。

【注释】

萧森:萧条冷落

寒山:即寒山寺,在江苏省扬州市东北。南朝梁代天监二年(503年)在此建寺,唐初改名为“大云寺”,又因地处长江之南,故称“寒山寺”。

画堞:城上的箭楼。

烧余:指烧过的残存物

雕盘:用玉雕刻的盘子,这里指战死的将士

向秀:晋朝人嵇康的好朋友,曾作《思旧赋》以悼念嵇康。

琴散:指琴师司马相如弹琴演奏到极乐时突然停止的故事。

嵇康:东晋人,字叔夜,有才学、善音乐,曾与王徽之等游于竹林之中,常乘鹿车到朋友家中,后人称其为“嵇阮”。

竖子:指不肖子孙,此处是讥笑那些不肖子孙。

英雄:指曹操。

广武:在今河南省固始县西北,是春秋时期楚汉战争的古战场。

【赏析】

这是一首七绝诗,写诗人登高远望所见景色和所触所感,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怀念以及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全诗意境开阔,笔法简练,情感真挚。首句写景起兴,颔联写战后荒凉景象,颈联抒发感慨之情,尾联表达对英雄人物的怀念以及对世事变迁的感慨。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社会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和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这首诗的前四句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壮阔的山水画面。首句“天地萧森草木黄”,描绘了一幅天地苍茫、草木凋零的画面,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次句“寒山画堞半斜阳”,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凄凉的氛围,将诗人的心境也映衬得更加深沉。颔联“烧余鹿下新樵径”和颈联“雪后雕盘古战场”,分别描绘了战后的荒凉景象。前者通过“烧余”一词,表现了战后的残破和荒凉;后者则通过“雪后”一词,暗示了战后的寒冷和艰辛。这两联紧密相连,共同勾勒出了一幅战后荒凉的景象,让人深感历史的沧桑和人生的无常。尾联“何处笛声悲向秀,昔年琴散绝嵇康”,则抒发了诗人的情感。前一句“何处笛声悲向秀”描绘了笛声哀婉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的美好时光的怀念;后一句“昔年琴散绝嵇康”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嵇康的思念之情。这两句将诗人的情感推向了高潮,让人不禁感叹历史的沧桑和人生的无常。

这首诗的艺术手法十分高妙。首先,作者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如首句中的“萧森”与“草木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凄凉的气息;颔联中的“寒山画堞”“雕盘古战场”则与“烧余鹿下新樵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展示了战后的荒凉景象,又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沧桑和人生的无常的思考。其次,作者善于运用想象。如尾联中的“何处笛声悲向秀”与“昔年琴散绝嵇康”都是诗人的想象之辞,既增添了诗歌的浪漫色彩,又使诗歌的情感得以升华。最后,作者善于运用象征手法。如诗中的“寒山”和“雕盘古战场”都象征着历史的沧桑和人生的无常,使得整首诗的主题更加鲜明。

这首七言律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对历史人物的回忆,展现了诗人对于历史沧桑和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全诗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情感真挚而深沉,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好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