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长征山径纡,溪边竹里走番奴。
蛮音杂沓闻鶗鴂,茅屋参差入画图。
裸体威仪存幅布,缠头修饰喜生刍。
有时客至呼兄弟,一笑频斟打喇酥。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建所作,描写了一幅生动的乡村景象。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百里长征山径纡(蜿蜒曲折),溪边竹里走番奴(在竹林中走过的少数民族奴仆)。
注释:纡 - 曲折、蜿蜒。
番奴 - 这里指的是生活在山林之中的少数民族奴隶。
蛮音杂沓闻鶗鴂(听到杜鹃鸟叫声时,听到了各种不同语言的声音)。
注释:蛮音 - 不同民族的语言声音。杂沓 - 杂乱无章。
茅屋参差入画图(那些茅草房错落有致地排列在画面上)。
注释:茅屋 - 用茅草搭建的房屋。参差 - 参差不齐。
入画图 - 形容房子排列得非常有艺术感,仿佛是画出来的一般。
裸体威仪存幅布(他们身上穿着的是布制的衣物,但是依然保持着一种威严的气质)。
注释:裸体 - 不穿衣服。威仪 - 威严的姿态。
存幅布 - 保存着布衣。
缠头修饰喜生刍(他们的头上装饰着精美的头巾,而且喜欢生刍这种食物)。
注释:缠头 - 头上的装饰。修饰 - 指头巾的装饰。
喜生刍 - 喜爱的食物是生刍(一种粗粮食品)。
有时客至呼兄弟(有时候客人到来,他们会亲切地称呼主人为兄弟)。
注释:有时客至 - 有时候客人来到。
呼兄弟 - 亲切地称呼主人为兄弟。
一笑频斟打喇酥(在欢笑中,频频地品尝着酥油茶)。
注释:一笑频斟(频频地笑着)打喇酥 - 频繁地品尝酥油茶。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将少数民族的生活场景和习俗展现得淋漓尽致。诗中的“番奴”形象生动,展现了他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充满了生活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