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午梦正依稀,离绪频随柳絮飞。
廿四番风花欲半,八千里路燕难归。
瀛门天上通青琐,萝屋山中冷翠微。
不去不鸣缘底事,眼前梅雨又侵衣。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郑畋的五言古诗《归思》。
第一句“池塘午梦正依稀”,描绘了诗人在午后时分躺在池塘边休息时,梦境中的景色与现实相重叠的情景。池塘、午梦、依稀,这些关键词都带出了一种宁静、悠闲的氛围。
第二句“离绪频随柳絮飞”,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离绪,即离别的情绪;柳絮,春天柳树的种子,随风飘散。这里用柳絮来比喻诗人的思念之情,如同柳絮一样,不断在空中飞舞。
第三句“廿四番风花欲半”,描述了春风拂过的场景,花朵盛开,仿佛要绽放出一半的美丽。这里的廿四番可能是指某种特定的季节或者节气,但具体含义不太明确。
第四句“八千里路燕难归”,则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牵挂之情。八千里路,形容距离遥远;燕难归,意味着燕子飞翔归来困难。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亲人的担忧。
第五句“瀛门天上通青琐”,描绘了一幅壮丽的皇家建筑画面。瀛门、天上、青琐,都是指皇家宫门,象征着尊贵和荣耀。这句诗展现了诗人对权力地位的追求和向往。
第六句“萝屋山中冷翠微”,则描绘了一幅隐居山林的画面。萝屋、山中、冷翠微,都是指隐逸之地。这句诗反映了诗人追求隐逸生活的愿望和志向。
第七句“不去不鸣缘底事”,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态度的思考和反思。不去不鸣,意为不去刻意追求功名利禄,不去刻意张扬自己的才华。这里的缘底事,可能是在表达对人生命运的一种感慨。
最后一句“眼前梅雨又侵衣”,则是对当前天气状况的描述。眼前梅雨,指的是眼前的雨水;侵衣,意味着雨水已经渗透到了衣服上。这句诗既描绘了自然景象,也反映了诗人的生活状态。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对亲人的牵挂、对权力地位的追求以及对人生态度的思考和反思。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景物作为载体,使诗歌充满了诗意和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