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狗频闻坠地声,却疑瓯脱是围城。
园中犹可留宾客,菊外谁知有死生。
一雨暂教兵气洗,九秋难遣壮心平。
世间身手真何罪,请赋无衣为我鸣。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在唐肃宗至德二年(757)九月九日重阳节时所作,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多年,但战争的创伤尚未痊愈,因此诗中流露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
天狗频闻坠地声,却疑瓯脱是围城。
天狗:传说中天上的一种神兽,这里代指战争。瓯脱:古代对边远地区的称呼。
瓯脱是围城:诗人担心战争像包围城池一样无法避免,又如天狗般频繁坠落人间,带来无尽的痛苦与灾难。
园中犹可留宾客,菊外谁知有死生?
园中:指诗人的家园,园中犹可留宾客:即使战乱不断,但只要有人留下,就仍有机会与家人团聚。
菊外:指诗人所种的菊花,菊外谁知有死生:即使菊花盛开,也难逃生死轮回,世事无常。
一雨暂教兵气洗,九秋难遣壮心平。
一雨:一场雨,暂时洗涤了战场上的血腥气息。
九秋:秋天,这里指一年中的最后一个季节,象征着丰收与凋零并存。
难遣壮心平:尽管秋天带来了丰收的喜悦,但内心的壮志依然难以平息。
世间身手真何罪,请赋无衣为我鸣。
世间身手:指诗人自己,他的身手在这里代表着才华和能力。
请赋无衣为我鸣:诗人希望世人能为他赋诗一首,让他的声音得以传扬,让世人记住他的贡献。
赏析:
这首诗以战争为主题,通过对战争带来的破坏和对和平的渴望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诗中既有对战争的反思,也有对和平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同时,诗人以“天狗”、“瓯脱”等意象,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对战争的恐惧和忧虑。而“一雨暂教兵气洗,九秋难遣壮心平”更是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表现得淋漓尽致。最后两句则通过请赋无衣来表达自己的心愿,展现了诗人对和平的珍视和对人民的关爱。整首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是杜甫诗歌中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