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生应有罪,天谴作诗人。
但见无双士,常膺不次贫。
青山穷道路,白首役精神。
独为求知己,淹留万古身。

【注释】

《中晚唐诗人主客图》:即《中晚唐诗人主客图》题跋,作者在图中注明了中唐、晚唐各诗人的行止,以表现他们的生活状况和性格特征。

前生应有罪:指自己前世作过坏事。

天谴作诗人:上天降罪于我,使我成为诗人。

但见:只见到。

无双士:没有可匹敌的人。

常膺不次贫:常常受到不次之任,即不按资历授予官职。

青山穷道路:形容旅途艰辛。

白首役精神:年老体衰,奔波劳碌。

独为求知己:独自追求知音。

淹留万古身:流连忘返,终其一生。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晚年的作品。他因“三吏”与“三别”而声名大振,却遭奸佞排挤,屡遭贬谪。这首诗作于他晚年流寓夔州时。当时杜甫已进入人生暮年,诗中的“青山穷道路”句,反映了他奔波跋涉、辗转流离的艰难生涯。“独为求知己”,则表现出他对知遇之恩的渴望。全诗表达了杜甫对知遇之恩的渴求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的前六句是说杜甫自己认为前生有罪,被上天降罪成为诗人。接着又自谓“但见”无匹敌之人,而“常膺不次贫”。这两句表明杜甫认为自己虽然能与那些才华出众的诗人们相匹敌,但却常常遭到不按资历授予官职的厄运,因此生活困苦。“青山穷道路”,写他奔走四方,奔波劳碌;“白首役精神”,写他年老力衰,仍然奔波劳碌。这两句既写出了他的奔波劳苦,也反映出他不因贫困而气馁,始终积极进取的精神。最后两句“独为求知己,淹留万古身”,表达了他对于知遇之恩的渴望,希望能有一个人能理解他,赏识他,从而使他流连忘返,终身不渝。

此诗风格沉郁悲壮,充分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艺术特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