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下天气清,蟋蟀悲秋草。
独眠感良夜,散步出林表。
爽籁生遥空,明月惊宿鸟。
荒寺动钟迟,寒村息镫早。
却顾所来径,烟深人悄悄。
月夜
露下天气清,蟋蟀悲秋草。
独眠感良夜,散步出林表。
爽籁生遥空,明月惊宿鸟。
荒寺动钟迟,寒村息镫早。
却顾所来径,烟深人悄悄。
译文
月光洒满大地,清凉如水;蟋蟀在草丛中鸣叫,发出悲哀的声响。我独自躺在床上,感受着这宁静而美好的夜晚。我走出房间,漫步在树林的边缘。远处传来阵阵风声,仿佛是大自然的乐章。明亮的月光照亮了树枝上的鸟儿,它们被惊扰得飞起。一座荒凉的寺庙里传来钟声,声音似乎有些迟缓;而在寒冷的小村庄里,人们早早地熄灭了灯火。我回头看了一眼来时的路,只见烟雾弥漫,显得十分幽静。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月夜景色与感受的诗作。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月夜的清冷、孤寂和宁静,通过自然景象的变化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首句“露下天气清”,点明了时间是在清晨,天空中的露水让空气变得清新。接着,诗人描述了蟋蟀在秋草中的叫声,以及自己因这美景而感到的孤独。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孤独的思考。
第二句“独眠感良夜”,诗人表达了自己在夜晚独自入睡时的感受,这种感受既是一种寂寞,也是一种享受。第三句“散步出林表”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在林间小路上散步的情景,这里的“出林表”意味着走出了树林的边界,进入了更开阔的空间。这一细节描写增加了诗歌的动态感,使读者能够更加生动地感受到诗人的情绪变化。
接下来的几句“爽籁生遥空,明月惊宿鸟”和“荒寺动钟迟,寒村息镫早”分别描绘了夜空中的声音和寺庙里的钟声。这些声音虽然微弱,但却给诗人带来了更多的思考和感慨。最后一句“却顾所来径,烟深人悄悄”则将诗人的视线转向了来时的道路,那里烟雾弥漫,给人一种朦胧而神秘的感觉。这一结尾既总结了全诗的主题,又为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致刻画和对内心情感的深刻抒发,成功地营造了一个宁静、和谐而略带孤独的月夜氛围。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既有画面感又有情感的波动,充分展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