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有人别东越,千丈悬愁绿玉发。朝披笠泽云,夜卧松陵月。
吴江净如匹练明,一片桃花卷春雪。飘飖白鹤氅,独立包山阳。
具区三万六千顷,微风不动青茫茫。缥缈峰头日初出,洞庭金光穿石室。
楼台照耀烟霏开,玉字金书总相失。微闻山隐居,窃往探灵墟。
天地大文实磊砢,非时持此将焉如。西施蛾眉难效颦,年年歌舞吴宫春。
鸱夷一舸载之去,五湖烟波愁杀人。

【注释】

包山歌:指东晋王右军《兰亭集序》(《兰亭序》又称《禊帖》),此诗以《兰亭序》为题。

东越:泛指南方。东晋王羲之(王右军)曾游历吴、会稽等地,故称东越。

翠玉:指绿竹,因色青而名。

笠泽:古地名,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南。《吴志·孙皓传》:“皓好音乐,后宫数百人皆能为乐,昼夜习诵佛经。”又:“皓性喜音声,善解诸乐器。……每行游毕,辄赋诗讴谣,被之于弦管。使侍臣伎儿,皆习歌唱,分曹迭起,甚有新曲。”

松陵:即松陵县,在今江苏常熟县东南。

具区:即洞庭湖。

缥缈:形容高远而飘渺的样子。

阳:这里指山的南面。

微风不动青茫茫:微风轻拂,湖水平静,一片苍茫。

峰头日初出:山峰之上太阳刚刚升起。

洞庭:即今湖南洞庭湖,位于今湖南北部。

金光穿石室:《兰亭序》中说:“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烟霏:雾气弥漫。

玉字金书总相失:指字迹模糊不清,无法辨识。

微闻山隐居,窃往探灵墟:隐约听见山中有人居住,偷偷前去探望遗迹。

天地大文:指《兰亭集序》。磊砢:错落不平貌。

西施蛾眉:相传西施有绝代佳容,故称其眉为“西施蛾眉”。

年年歌舞吴宫春:每年春天都有歌舞表演。

鸱夷一舸:即鸱夷子皮(或作“鸱夷子”)。春秋时吴国大臣伍子胥被诬陷,逃奔入江,变姓名姓为鸱夷氏,后被楚平王所杀。

五湖:太湖的别称。

愁杀人:使人愁断肝肠。

【赏析】

这首《包山歌》,据《世说新语·排调》记载:“王右军素与郗夫人有怨。后于东亭会,王艰难致意,王右军苦相劝释。既毕,王曰:‘郗家世眼浅暗,误到君家,郎今日可但勿为校事;惠寄去也!’郗公大喜,许之。”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诗人通过赞美王羲之书法的高超境界和人格魅力,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敬慕之情。全诗用典丰富,辞采华美,是一首咏怀之作。

首二句写王羲之离开吴郡,乘船向越州进发的情形。“山中”两句写他在船上观赏沿途风光的感受,他看到两岸青山,绿水环绕如带,感到十分惆怅。“朝披”、“夜卧”,点明他日夜兼程,急于到达目的。这两句诗,既写出了旅途的辛苦,也暗示了他内心的喜悦之情。“吴江”四句,写他到达越州后的所见所感。“净如匹练明”,“缥缈峰头日初出”,描写了吴江一带的景色之美。“一片桃花卷春雪”,则是运用比喻的手法,描绘了吴地早春的景色。“飘飖白鹤氅”,则写出了诗人此时的心情。他独自登上包山阳楼,眺望着眼前的美景,不禁感叹道:“天地大文实磊砢,非时持此将焉如!”他觉得自己虽然才学不济,但却能够欣赏到这样的美景,真是人生的一大幸事啊!“非时持此将焉如”,是借用《左传》中鲁哀公的话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夫子言之也!吾观天象以为吉祥,且吾闻古之达人者,知命不忧穷,审度三光以处身,故能无悔。”他认为自己虽然不能像孔子那样通达大道,但却能够欣赏到眼前的美景,这也是人生的一大幸运啊!这两句话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也表明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态度。

诗人又回到了现实的生活中。“楼台照耀烟霏开”,描写了包山阳楼的壮丽景象。“玉字金书总相失”,则写出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之感。“微闻山隐居”,诗人又想到了自己的友人王右军。“窃往探灵墟”,则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这几句话既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感受,也表达了他对友情的重视和珍惜之心。整首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首难得的咏怀之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