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岭穿城起,千岩带雨探。
楼台连竹树,市井隔烟岚。
岸帻行丹嶂,支筇俯碧潭。
雷摧峰顶塔,犬吠涧边庵。
突兀亭惟一,纡回径有三。
疏篱新笋出,虚牖妙香含。
野卉飘莺粟,幽禽响石楠。
幡幢依古佛,苔藓绣荒龛。
胜地从僧到,嘉游许客耽。
愿随虞仲隐,尘世不须谈。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以及诗歌的思想感情的把握。此题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考生在作答时要注意结合注解和参考答案进行理解。
本诗是一首纪游诗,作者游览虞山时,从城边到山上,从山脚到峰顶,一路写来,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将沿途所见所感,一一描绘出来。诗中多处运用典故,如“雷摧峰顶塔”,“犬吠涧边庵”,等等。
雨中游虞山
(清)查慎行
半岭穿城起,千岩带雨探。
楼台连竹树,市井隔烟岚。
岸帻行丹嶂,支筇俯碧潭。
雷摧峰顶塔,犬吠涧边庵。
突兀亭惟一,纡回径有三。
疏篱新笋出,虚牖妙香含。
野卉飘莺粟,幽禽响石楠。
幡幢依古佛,苔藓绣荒龛。
胜地从僧到,嘉游许客耽。
愿随虞仲隐,尘世不须谈。
【译文】
穿过半个山腰就到了城中,连绵不断的山峰被雨雾笼罩着。
楼台连接着青竹树木,城市的喧嚣隔着烟雾。
顶着斗笠走过丹红色的山冈,拄着手杖俯视碧绿的潭水。
雷声把山峰上的宝塔震塌了,村舍里的狗吠声传来。
只有一个高耸的亭子突出群山之间,三条曲折的小道延伸开去。
稀疏的篱笆后露出新长出的嫩笋,空敞的门扇里散发出淡淡的香气。
野草中飘动着像小虫一样的黄粟,幽静的林子里传来鸟鸣的声音。
幡幢依附在古老的佛寺上,苔藓覆盖在破败的庙宇上。
这美好的地方让僧人来到,美妙的游玩让人沉醉。
我愿意像古代的虞仲那样隐居,远离尘世不必多讲。
【赏析】
这是一首记游虞山的五言律诗。诗人在游览虞山时,从城边到山上,从山脚到峰顶,一路写来,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将沿途所见所感,一一描绘出来。全诗紧扣“虞山”二字展开描写:一、首联写虞山之远;二、颔联写虞山之近;三、颈联写虞山之高;四、尾联写虞山之幽。
首联“半岭穿城起,千岩带雨探”,写虞山之远。虞山,位于今江苏省常熟市西北,为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半”字写出虞山之长,“穿”字写出其蜿蜒曲折,“起”字写出山势起伏不平。而“千岩”则表明山势之高大险峻,“带雨探”说明山路崎岖难走,且山中多雨,更增加了山的高耸入云之感。“楼台连竹树”一句,又点出山中有人家。“市井隔烟岚”一句,则进一步渲染山中人迹罕至的氛围。
中间两联,写虞山之近。颔联“楼台连竹树,市井隔烟岚”两句,紧承上联而来,进一步写虞山之美。楼台、竹林、茅舍、青烟、云雾、岚气,构成了一幅宁静优美的画面。“竹树”句用一个“连”字将“楼台”“竹树”联系起来,形象生动;“市井”句用一个“隔”字将“市井”“烟岚”联系起来,意境深远。
颈联两句,写虞山之高。“岸帻行丹嶂,支筇俯碧潭”,写登山之劳。“丹嶂”指红色的山峰,形容其险峻;“支筇”即拄杖,此处代指登山之工具。而“俯碧潭”则写下山之景。“雷摧峰顶塔”,写山中之奇;“犬吠涧边庵”,写山下之静。两句合在一起,形成了动静相宜、声色俱美的画面:山中之奇、山外之静、山上之险、山下之静,尽在其中。
尾联两句,写虞山之幽。“疏篱新笋出,虚牖妙香含”,写山间之幽;“野卉飘莺粟,幽禽响石楠”,写山间之静。“幡幢依古佛,苔藓绣荒龛”,则又点出山中有古迹。“嘉游许客耽”,写游人之乐。
由景入情,抒发自己的愿望:“愿随虞仲隐,尘世不须谈”。虞仲,传说中的虞舜的后代。传说他隐居于虞山之中,故有“虞仲隐”之称。诗人在这里以“虞仲”自比,表示愿意像他一样隐居起来,远离尘世纷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