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家娇婢解吟诗,和靖风流想见之。
遗址误寻高菊涧,前身应是谢芳姿。
踏青春访琼姬墓,飞白宵题玉女牌。
更乞茂漪书一过,簪花楷法妙临池。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诗句的意思进行赏析。本诗是郑板桥在杭州时所作,写明女士杨云友的墓和“兰因馆”,并附以四律诗一首。郑板桥(1693—1765),清代著名书法家、文学家。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一生坎坷,晚年居扬州卖画为生。其作品以书法成就最高,尤善行草。有《板桥全集》传世。

郑板桥为人正直,生活俭朴,性格豪放,不慕功名。他擅长书法、绘画,尤其擅长竹石,有“板桥体”之称,被后世尊为“书圣”。

【答案】

注释:翁大人——郑板桥(板桥)。孤山——位于杭州市西湖西北面,是西湖群山中最高的一座山;孤峰耸秀,景色秀丽;山上有孤山寺,相传为晋代僧人慧理在此开山,故名。小青两女士——杨云友。菊香小青——指杨云友。修墓——修建坟墓。建兰因馆其上——在孤山上建立了“兰因馆”。夕阳花影楼——即夕阳楼。楼左为绿阴西阁——楼前有一片绿树掩映的西阁楼。以祀小青——以“小青”来祭祀。右为秋芳阁——楼后有一片秋色芬芳的东阁楼,称为秋芳阁。先人为明女士杨云友修墓——先人为明代女士杨云友修造坟墓。智果寺——今浙江省天童寺。因以祔祀——因此在这里安葬了杨云友。遍徵海内题咏——广泛征集全国各地的题咏。裒为兰因集——将“兰因馆”所搜集的诗作编成集子。端亦赋四律其一——郑端也作了一首律诗,题目为《兰因馆》。其一:

郑家娇婢解吟诗,和靖风流想见之。

译文:郑家有个美丽的女子会吟诗,我想她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妻子陆游的后人。遗址误寻高菊涧,前身应是谢芳姿。踏青春访琼姬墓,飞白宵题玉女牌。更乞茂漪书一过,簪花楷法妙临池。注释:我误认为遗址就是宋代诗人高菊英的墓,其实它的原名叫高荷英,是宋代著名女词人高婉之弟高荷英之妹。她曾嫁陈师道的儿子陈与义,与陈师道同游于江湖间。陈与义曾写下《高荷英墓》一诗:“高荷幼而美,长成才且贤。能诗工鼓琴,自言似吾前。”后来高荷英嫁给了辛弃疾的侄孙辛京杲,两人感情很好。辛京杲在绍兴任司户参军,他十分喜爱梅花,就请高荷英帮他种梅树。高荷英还经常去拜访梅花的隐者张伯瑞,张伯瑞送给她一块玉佩作为纪念。后来高荷英病逝了,陈与义为她写祭文悼念她。高荷英去世后,人们就把她埋葬在孤山下。她死后,陈与义又为她写了一篇墓志铭,记述了她的生平事迹。后来,有人把高荷英墓移往孤山麓,并改称“高菊涧”。后来,人们又把孤山改名为北高峰。现在,北高峰上有一个叫“高荷英”的亭子,供游人观赏。高荷英生前喜欢梅花,所以这里又有“梅花岭”的别称。高荷英死后,人们把她葬在这里,并且还在孤山上盖了一个亭子,命名为“荷英亭”。现在,这个亭子已经不存在了,只留下了一个地名“荷英巷”。

译文:郑家有个美丽的女子会吟诗,我想她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妻子陆游的后人。遗址误寻高菊涧,前身应是谢芳姿。踏青春访琼姬墓,飞白宵题玉女牌。更乞茂漪书一过,簪花楷法妙临池。注释:遗址误寻高菊涧,前身应是谢芳姿。踏青春访琼姬墓,飞白宵题玉女牌。更乞茂漪书一过,簪花楷法妙临池。

赏析:郑板桥在杭州时,曾为杨云友的墓地修建“兰因馆”,并在馆内建了“夕阳花影楼”。同时,又在馆后建了“秋芳阁”。“兰因馆”和“秋芳阁”都位于孤山上,因此这两座馆阁也被称为“孤山兰因馆”和“孤山秋芳阁”。当时,郑板桥正在外地做官,所以他不能亲自参加修建。于是,他让儿子郑端负责这件事。郑端是郑板桥的次子,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郑端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品行端正,为人忠厚老实。他在父亲的委托下负责修建“兰因馆”和“秋芳阁”的事情。郑端按照父亲的指示修建好了这两处地方后,又写了一首诗献给父亲,这首诗就是我们现在读到的这首《兰因馆题壁》。

这首诗是郑板桥写给儿子的诗。《兰因馆题壁》是郑板桥在杭州为杨云友修建墓之后所写的一首七绝诗。此诗主要描写了作者在孤山兰因馆为朋友修筑坟墓的情景。其中,“郑家娇婢解吟诗”一句表明了郑端的身份;“和靖风流想见之”一句则是对杨云友的赞美;“遗址误寻高菊涧”一句表明了郑端对杨云友墓地位置的认识;“前身应是谢芳姿”一句则表明了杨云友墓地的原貌;“更乞茂漪书一过”一句表明了郑端对父亲郑板桥的仰慕之情;“簪花楷法妙临池”一句则是郑端对父亲书法艺术的赞扬。整首诗既体现了父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又表达了对朋友的怀念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