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起弄笔札,白露进窗几。
虽嫌皓腕冷,滋润亦可喜。
欲书青李帖,拂拭苔花纸。
漏痕无成心,折钗有妙理。
悠悠千载下,可能入米史。
鬓丝帘影间,染翰聊记此。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诗句解析:

  1. 晓起弄笔札,白露进窗几。 这句描述了早晨起床时,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桌上的纸笔上,白露已经凝结在窗台上。
  2. 虽嫌皓腕冷,滋润亦可喜。 虽然手指因为寒冷而感觉有些僵硬,但这种湿润的感觉却让人感到高兴。
  3. 欲书青李帖,拂拭苔花纸。 想要写一幅青李题材的书法作品,同时也需要擦拭上面的苔藓,让纸张更加清洁。
  4. 漏痕无成心,折钗有妙理。 书法作品中的“漏痕”是指笔画间的痕迹,这里没有刻意追求,而是顺其自然地形成了一种美感;而“折钗”则是比喻用笔的巧妙之处,就像折断的钗一样自然而又富有节奏感。
  5. 悠悠千载下,可能入米史。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书法艺术传承千年的信心,相信它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永存不灭。
  6. 鬓丝帘影间,染翰聊记此。 在帘幕的影子和头发的丝线之间,我在这里染翰(即书写)记录下这段往事。

译文:
清晨醒来,我拿起笔来写东西,窗台上已经有白露了。
虽然手感觉有点冷,但那种被水汽润泽的感觉让我很高兴。
我想要写一幅青李主题的书法作品,同时还要擦去上面的苔藓,让纸张保持清洁。
书法中的“漏痕”是不需要刻意追求的,就像是不经意间形成的美。而“折钗”则像是巧妙地运用笔墨,如同折断的钗一样自然而又充满节奏感。
我相信这些书法作品能够经受时间的考验,传承千年而不衰。
我在帘幕后的头发丝与帘影之间,用这种方式记录下了这段经历。

赏析:
这首诗展现了王昌龄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尊重。他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个清晨的宁静场景,然后深入探讨了书法的艺术性和传承性。诗中通过对比“皓腕冷”与“滋润”,强调了书法之美在于其内在的生命力和情感表达。同时,他也表现出了一种对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敬意,认为真正的艺术应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最后一句“染翰聊记此”更是点明了诗人通过写作来记录自己内心感受的决心和态度。整首诗语言优美,富有哲理,是对传统书法艺术的深情赞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