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年海上指欃枪,厝火还争说太平。
独倚赞皇娴远略,岂知安石误苍生。
拜章但乞神灵护,折屐谁驱草木兵。
一舸仓黄浮海去,奇谋至竟未分明。

【注释】

丁巳年冬:农历丁巳年,指公元1173年。冬:冬季,这里指冬季。即事:因时事而有所感。有感:有所感触。

频年:连年。海上:指朝廷。欃枪:彗星,一种长形的天体。

厝火:把火放在某处。争说:争论着说。太平:天下安定。

独倚:独自依靠。赞皇:赞皇县,今河北正定附近。娴远略:精通深谋远略。

安石: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曾主持变法。误苍生:使百姓受到损害。

拜章:上书陈奏。乞神灵护:请求神灵保佑。折屐:折断鞋底,表示急于求见。

一舸:一只船。仓黄:紧急的样子。

奇谋至竟未分明:好的计谋到最后都没有完全实现。

【赏析】

《丁巳年冬即事有感》是王安石在金兵南侵之际所作。当时金军已攻陷汴京(今河南开封),宋王朝一片混乱,王安石却以“独倚赞皇娴远略”,表明自己决不向敌投降,要坚决抵抗金军的入侵。诗中对王安石的抗敌精神给予高度的评价,并指出他的一些做法是错误的。

第一句“频年海上指欃枪”,意思是说,连年来海上总是有彗星出现,人们争相议论着天下将大乱。“指”是指向的意思;“欃枪”是彗星的一种,形状像旗杆一样长。这一句是诗人对时局的概括性的描述。

第二句“厝火还争说太平”,意思是说,把火放在某处,还在争论着什么天下太平。“厝”是放置的意思;“争”是争论的意思。这句话是诗人对上一句的进一步阐释,指出人们虽然知道有彗星的出现,但仍然争着说天下太平,没有意识到国家的危机已经迫在眉睫了。这里的“争说”二字,表达了人们对时局的担忧和忧虑。

第三句“独倚赞皇娴远略”,意思是说,只有赞皇县的人,才能懂得深谋远略。“独倚”是独自倚靠的意思;“赞皇”是地名,今天河北省赞皇县附近。这句诗是诗人对赞皇县人的高度赞扬,认为他们能够精通深谋远略,为国家的安危着想。

第四句“岂知安石误苍生”,意思是说,哪里想到王安石的做法会误了百姓的生活呢?“岂知”是哪里知道的意思;“安石”是王安石的字;“苍生”是老百姓的意思。这句诗是诗人对王安石的错误做法的批评。他认为王安石的变法虽然有一定的成效,但也有一些弊端,如加重了百姓的负担,破坏了社会的稳定等。因此,他呼吁人们应该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出发,反对错误的政策和行为,让国家走向繁荣富强。

第五句“拜章但乞神灵护”,意思是说,我上书陈奏只是请求神灵保护我们。“拜章”是上书陈奏的意思;“但”是只的意思;“乞”是请求的意思。这句诗是诗人对自己上书陈奏的行为的辩解。他认为,虽然自己的建议没有得到采纳,但他的初衷只是为了国家的安危着想。同时,他也表达了对神灵的信任和依赖,希望神灵能够保佑国家平安无事。

第六句“折屐谁驱草木兵”,意思是说,是谁驱使着草木变成了兵器?“折屐”是折断鞋底的意思;“草木兵”是指用草和树皮制成的武器。这句诗是诗人对未来战争的预言和警示。他认为,随着战争的不断升级,人们会使用各种手段来对抗敌人,甚至用草木也会变成兵器。因此,他呼吁人们应该珍惜和平,避免战争的发生。

第七句“一舸仓黄浮海去”,意思是说,一艘小船仓皇地驶向大海。“仓黄”是仓皇失措的意思;“一舸”是一艘船的意思;“浮海”是乘船出海的意思。这句诗是诗人对自己随同军队一起奔赴前线的情景的描写。他乘坐着一艘船,仓皇地驶向大海,准备与敌人进行一场殊死的斗争。

第八句“奇谋至竟未分明”,意思是说,好的计谋到最后都没有完全实现。“至”是到的意思;“终”是最后的意思;“明”是明白、清楚的意思。这句诗是对前面诗句的总结和反思。他认为,虽然自己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和计谋,但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挫折,导致好的计谋没有得到完全实现。因此,他呼吁人们应该坚持到底,不要轻易放弃。

这首诗通过对比赞美赞皇县人的深谋远略,批判王安石的错误做法,以及对未来战争的预言和警示,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和坚定的信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