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得霓裳任所依,淡妆素羽自夸稀。
玉关人去谁知己,银烛更阑影共归。
入世居然宜本色,问君曾否认乌衣。
偏偏独醒繁华梦,十二瑶台学奋飞。
【注释】
换得霓裳任所依:换得了华丽的衣裳,可以随意地穿。霓裳,指女子的华丽长裙。
淡妆素羽自夸稀:素羽,指洁白如雪的羽毛。淡妆素羽,形容鸟儿轻盈、纯洁、美丽的样子。
玉关人去谁知己:玉关,指边塞。玉关人去,指边塞之人离去。谁知己,谁能理解我。
银烛更阑影共归:银烛,指明亮的蜡烛。更阑,指夜晚更深的时候。影共归,影子一起回到原来的地方。
入世居然宜本色:入世,指进入社会。居然,竟然。宜,适合。本色,指本真、本态。
问君曾否认乌衣:乌衣巷,位于南京市秦淮区,是中国古代繁华的城市之一。曾否,是否。认,承认。乌衣巷的居民,是否承认我是乌衣巷的人呢?
偏偏独醒繁华梦:偏偏,副词,强调某种情况的出现。独醒,独自清醒。繁华梦,指繁华的生活和美好的梦想。
十二瑶台学奋飞:十二瑶台,指的是天上的宫殿,也用来比喻高官显位。学奋飞,努力学习、奋发向前。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对人生的一种反思,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价值的认识和追求。
第一句“换得霓裳任所依,淡妆素羽自夸稀”,诗人用霓裳来比喻自己的才华和气质,表示自己愿意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展现自己的才华和魅力。淡妆素羽,形容鸟儿轻盈、纯洁、美丽的样子。这里诗人用来形容自己的内心世界,表示自己内心世界的美丽和纯净。自夸稀,表示自己对自己的才华和气质感到自豪。
第二句“玉关人去谁知己,银烛更阑影共归”,诗人用玉关来比喻边塞之地,表示自己身处边塞之地,渴望得到知己的理解和认可。银烛更阑,指夜晚更深的时候。影共归,影子一起回到原来的地方。这里诗人用来形容自己在边塞之地的生活状态,表示自己孤独、寂寞,渴望得到理解和陪伴。
第三句“入世居然宜本色,问君曾否认乌衣”,诗人用入世来比喻进入社会,表示自己选择了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宜本色,指适合本真的自我。这里诗人用来形容自己内心的真实面貌,表示自己不愿意失去自己的本色。问君曾否认乌衣,指曾经是否承认自己是乌衣巷的人。这里诗人用来形容自己在社会上的地位和身份,表示自己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同和支持。
第四句“偏偏独醒繁华梦,十二瑶台学奋飞”,诗人用偏偏来表达一种强烈的情感,表示自己不愿意屈服于世俗的压力和诱惑。独醒,独自清醒。繁华梦,指繁华的生活和美好的梦想。这里诗人用来形容自己的生活状态,表示自己虽然生活在繁华的世界里,但是内心仍然保持清醒和独立。学奋飞,努力学习、奋发向前。这里诗人用来形容自己的追求和目标,表示自己愿意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人生价值的认识和追求。诗人用自己的才华和气质、内心的真实面貌、社会的认同和支持以及追求的理想来证明自己是一个真正的人,一个有价值、有追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