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见妖星作作芒,惊心烽火照伊凉。
风悲草木千山月,野肃貔貅万灶霜。
笳角试凭刘越石,旌旗谁识郭汾阳。
飞刍挽粟筹非易,牛马还应忆武乡。
【注释】
庚寅:即公元780年。妖星:指天象。作作芒:光芒四射的样子。烽火:古代边防报警时燃放的烟火,借指战乱。伊凉:地名。风悲草木:草木因秋风而萧瑟。千山月:形容山色如月,万灶霜:形容军营炊烟弥漫的景象。笳角:军中的号角声。刘越石:指晋朝的刘琨。郭汾阳:指唐代的郭子仪。牛马还应忆武乡:意谓在边塞戍卫的将士们,应当时常思念故乡。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于780年秋天写的一首感怀之作。诗中抒发了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向往,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首联以“早见妖星”开篇,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战争的惨象。接着以“惊心烽火”进一步渲染了战争的气氛,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战火纷飞的战场上,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
颔联则以大自然的景物来烘托出战争的凄凉与悲凉。“风悲草木千山月,野肃貔貅万灶霜”。这句诗通过描绘秋风吹过千山万岭,草木摇动,月亮升起在天空,军营炊烟升腾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给自然带来的破坏和对人类生命的威胁的深深忧虑。
颈联则是以历史典故来表现诗人对战争的态度和看法。“笳角试凭刘越石,旌旗谁识郭汾阳。”这句诗通过提及晋朝的刘琨和唐朝的郭子仪两位名将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对于战争的看法,认为只有在战争中才能磨炼人的意志,才能成就大业。同时,这句诗也暗示了诗人希望战争能够早日结束,渴望和平的愿望。
尾联则是诗人对于自己的处境和心情的一种抒发。“飞刍挽粟筹非易,牛马还应忆武乡。”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战争造成的损失和人民的苦难的同情和关注,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通过对战争的描述和对历史的回顾,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向往、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