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迎水送客舟轻,夹岸红妆踏臂行。
不见女郎鬟上柳,直忘今日是清明。
【注释】
芷江:指芷江县,今属湖南。即目:即景。山迎水送:山峦环抱着江流,水波荡漾着送行的人舟。夹岸红妆:岸边的红花仿佛是女子的衣裙。鬟(huán):妇女发髻上的饰物;这里泛指头发、鬓角。直忘今日是清明:忘记了今天是清明节。
【赏析】
这首诗写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春天。诗人在旅途中,遥望对岸的青山绿水,又想起远在他乡的亲人,便情不自禁地吟出了这首即景小诗。
首句“山迎水送客舟轻”,点明题意。这一句是说:山峦环抱的江边,水波荡漾的岸边,一叶孤舟在送别友人时,显得格外轻盈。“山迎水送”四字,把送别友人时的情景写得十分传神。
次句“夹岸红妆踏臂行”,写夹岸花木映衬下,那女郎婀娜多姿的身姿。“夹岸红妆”三字,把岸边的红花和岸边女郎的形象,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踏臂行”三字,写出了女郎轻盈的步态。“夹岸”、“红妆”、“踏臂行”几个词语连用,生动地描绘出一幅送别的动人画面,使读者似乎可以想象到那夹岸花红柳绿之中,那位女郎款款而行的倩影。
最后两句“不见女郎鬟上柳,直忘今日是清明”,是全诗的精采之笔。这两句是说:女郎头上那袅袅青丝,好像被柳枝勾住了一样,看不见了;我竟然忘记今天是什么日子,原来今天是清明节啊!这两句运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把女郎头上的青丝比作柳枝,把眼前的景物与自己的心境融合在一起。诗人以“不见女郎鬟上柳”为由头,来表现自己因怀念亲人而忘却时间,从而突出了“即目”这个题目。
这首诗语言朴实自然,不事雕琢,却能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